【逃犯条例】心理学家:步伐期望不一 行动无即时效果致青年失望
港府拟修订《逃犯条例》一事触发多场大型示威及游行活动,政府至今仍未答允群众包括“撤回”草案等五大诉求,社会撕裂情况持续。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早前公布的精神健康调查,发现今年6月至7月港人疑似抑郁症的比率上升至9.1%,较2014年占领中环运动期间的比率5.3%高。
临床心理学家、香港大学辅导和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课程总监黄蔚澄今日早上(13日)出席电台节目时表示,不少年轻人为香港好,想做一些事,但由于社会各界的期望及步伐不一,年轻人期望行动可带来即时改变,每次行动未有即时成效,均会令情绪累积及感到失望。她提醒,港人应避免再转发令人情绪化的消息或资讯,多休息、照顾自己及身边人情绪。
香港大学健康及社会工作学讲座教授陈丽云则表示,欣赏青年人在各区设置“连侬墙”,认为只要在不指骂、不恐吓、不骚扰他人情况下,以温和方法让大家表达意见是好事。
警察临床心理学家:不能低估环境气氛对情绪影响
警察临床心理学家冯浩坚则表示,警察执勤会有压力,而他们脱下制服都会有情绪,直言不能低估环境气氛对人情绪影响。被问到有意见批评个别警员在处理冲突时失控在先,故网民才“起底”,冯浩坚认为从电视画面所见及与警员倾谈所言,冲击场面失控,而冲击前的对峙场面,警员多被示威人士辱骂,犹如身处“EQ训练场”。冯浩坚又说,团队会逐一致电被“起底”、个人资料被披露的警员,了解其情况及情绪,当中大多警员对自己被起底不太担心,反而担心影响到家人,更不理解为何自己工作本是服务市民,却未能保护家人,甚至放工刻意兜路,希望不会有人跟踪到他回家。
至于有民间团体、示威者五大诉求之一是要求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全面调查警员疑滥用武力一事,冯浩坚认为,因为示威者事后可四散,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中,警察是最易被调查的对象,故客观地看,最终只会是警察受到问责,或令不少警员认为并非公平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