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近95%小学教师上课仍有用教育电视 认为有保留价值
由香港电台制作的教育电视(ETV),是不少土生土长香港人的共同回忆。审计报告在去年底批评ETV内容过时、制作成本高、收视率低,教协今日(13日)发布调查结果,指近95%受访小学教师仍有在正式课堂上使用ETV教学,并认为有需要保留ETV。至于表示甚少或不使用ETV教学的教师中,逾8成人解释不播ETV是因为课堂时间不足。有小学教师形容ETV是“刻板教学中的调剂”,亦是教学的“良好伙伴”,能贴合教学课程主题,巩固学生学习基础、增加学习诱因。对于审计报告指港台2017/18年度ETV每小时制作成本达158万元,立法会议员叶建源认同应降低成本,对探讨ETV外判持开放态度。
教协今年1月中至2月底以问卷形式访问约656名小学教职员,当中约71%为主任级以下教师,约23%为副校及主任,整体超过九成人认同ETV能提供有用的学与教资讯。但调查发现,“经常”及“有时”在正式课堂上使用ETV辅助教学的教师数目,合共只占约六成,而“甚少”及“从不”使用ETV的受访者分别占约32%及5%。
83%甚少或从不在正式课堂使用ETV的受访者解释,不播ETV源于课时不足。
小学教师:ETV是“刻板教学中的调剂”
教协理事兼小学教师黄慕仪指,小朋友多喜欢看电视,而教育电视由官方斥资制作,教师能放心使用毋须担心版权及用语,节省寻找及自行剪接片段的时间,形容ETV是她教学的“良好伙伴”,亦是学生接受“刻板教学中的调剂”。她强调自己任教的常识、英文及电脑科课堂中,亦有使用ETV配合教学。
至于另一名教协理事兼小学教师罗英翔亦表示,虽然ETV部分资料过于陈旧,“滥药仍在用10多年前的数据及资料”、STEM为题的片段为成功学校个案,难吸引学生,但认为ETV仍是纸本教科书以外的良好教材。任教小学中文科及常识科的他举例指,平时难带小朋友亲身到户外找卢文氏树蛙,亦较少有贴近香港课程、准确且以粤语为主要语言的网上资源。
常识科教师:盼以ETV与YouTube、抖音抗衡
他又称,多年前制作的“细菌大王”至今仍深受学生欢迎,增加学习兴趣及诱因。而现时社会提倡少家课,故他会提醒家长为学生下载ETV APP,并设计工作纸供学生在长假期收看后完成,希望与YouTube及抖音抗衡,让学生可较轻松地看片段巩固学习。
罗英翔及黄慕仪均希望ETV网页分类更清晰,亦宜定期更新及改善节目,如在吸烟祸害课题中加入“电子烟”。
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叶建源认为,调查可见小学ETV有需求及价值,不少教师反映源于课时不足才未能播放ETV,促审计署应更深入了解更多才公开报告。他期望政府未来增加制作小学程度的节目,加强ETV的互动性,并考虑非华语学童需要,加入英文字幕等功能。
教育局:会检讨定位及制作
教育局回复指,仍在检视学校教育电视节目的定位和制作,并会与香港电台进行商讨及跟进,例如合作模式等。局方又指,一直以外判形式,发展其他不同种类的多媒体资源,会研究进一步增加外判制作节目和其他多媒体资源,并加强向学校推广灵活而有效地运用教育电视多媒体资源,配合电子学习新时代。教育局又指,教育电视推出多年,学界观看模式出现转变,如学生可透过互联网观看教育电视资源,将进一步检视如何能更准确地反映教育电视资源的真实使用情况。
港台发言人亦指,一直就学校教育电视节目与教育局保持紧密沟通,未来亦会继续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