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吕祺官立小学“遗址”或成住宅 旧生冀留位置纪念历史

撰文: 李家伟
出版:更新:

皇后大道东269号未必多人认识,但吕祺教育服务中心或成不少家长、学生处理学位分配时的回忆,历史再向前推,这楝建筑物、这块地皮,147年以来与教育用途从未分开,它的前身是“吕祺官立小学”或“湾仔书院”,其历史悠久可与英华书院、英皇书院、皇仁书院等齐名,同样透过教育改变当年莘莘学子的命运,有人更因而成功入读香港大学。然而,自政府计划出售此地皮后,这1.32万平方呎的教育历史将归入尘土,用地的变动,令旧生聚集起来,回忆过去,同时怀缅历史,他们冀拆去旧地换成新厦时,可在这冰冷的土地上,保留部分空间,兴建纪念碑或纪念公园,将历史及记忆承传下去:“即使将来起豪宅,多少留啲位置纪念呢个历史。”

在湾仔蓝屋的转角,屹立了一座原来已兴建了超过50年楼龄的教育中心。(黄宝莹摄)
+3

随着早前规划署建议就湾仔区分区大纲图作修订,并将湾仔皇后大道东269号的吕祺教育服务中心,纳入卖地计划改作住宅用途后,它的前世今生,勾起一班“旧同学”的回忆。

自称是“二叔公”的李泽敏是其中之一,据二叔公所说,校址于皇后大道东269号的吕祺教育服务中心,前身是吕祺官立小学以及湾仔书院。湾仔书院早在1872年兴建,其后直至1959年停办;其后在1962年改建成湾仔官立小学,1963年更名为吕祺官立小学。而他而余碧霞、麦亮发另外两人,都是吕祺官立小学的第二届同班毕业生。

“二叔公”李泽敏(中)、“二叔婆”余碧霞(左)、“发哥”麦亮发(右)重游旧地,才发现风景早已变迁。(黄宝莹摄)
二叔公原来亦曾经考进皇仁书院。(黄宝莹摄)

由皇后大道东269号“跑入”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

在二叔公眼中,皇后大道东269号用地除了有历史价值,更是改变他一生的地点。60年代中、小学教育尚未普及,二叔公形容当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认为小朋友要读书,“好多家长觉得学一门手艺、赚钱仲好”。幸好他父母坚持小朋友应受教育,而入读吕祺官立小学的选择也令他日得以踏上青云路。

二叔公在小学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一直被视为模范生。成绩虽好,但当时家人却希望他升读维多利亚工业学校。忆述起当年情况,他提到幸好当时的校长跟父母说:“其实你个仔读得书,日后可能仲可以读上去(大学)。”

其后校长的建议获接纳,二叔公也因此得以继续读书。而他亦不负众望,成功在升中试中考获全港第15名的佳绩,获得5年的中学奖学金;后来考入皇仁书院,为日后考入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晋身工程师行业打下稳健的基础。二叔公直言,若非校长的一番话,现时的他可能仍只是一个普通技师。

两人自小学二年级开始已认识,可说是从校服到礼服都一起走过。(黄宝莹摄)

吕祺官立小学──令人怀念的“木尺打手板”

在二叔公旁边的是太太“二叔婆”余碧霞,两人自小学二年级起已做了五年的同班同学,当年虽然互相认识,但其实并不熟悉;问到她对二叔公的印象,她称是“年年考第一”,而因为成绩好,她称老师亦十分偏袒他,而且上课时“好静、字好靓”,形容他是典型的模范生。

余碧霞又提到,当年的老师“有威严”,然而相比起老师,学生惧怕的却是他们手上的木尺;在仍有体罚的年代,“木尺打手板”可说是坏学生的家常菜,而面相凶狠的训导老师更是二叔婆、二叔公的共同回忆。时代进步,现时体罚会属犯法例,惟她笑言:“当年系我哋畀人罚,先会畀人打;宜家如果老师打人,就佢畀人罚啦!”

在场两位“男同学”都透露,原来二叔婆在小学时已明艳照人。(黄宝莹摄)
被二叔婆问到有多坏,发哥笑称会在上课时打麻雀,且“一定系打钱”。(黄宝莹摄)

要数到被罚的经历,同班同学称“发哥”的麦亮发最清楚。他自诩为班中的“坏份子”,聊天、打麻雀不在话下,因而亦经常被老师“罚企”、“打手板”。被问到被罚过多少次,发哥笑言:“多到数唔到啦!”

毕业后同学成笔友 旧校成回忆

三人虽然小学同班,但原来一直未真正认识大家。二叔公指,直至毕业后有人发起旧生聚会,并与部分同学互成笔友,但随著50年来的书信来往及聚会,他们的感情才逐渐深厚;而二叔公与余碧霞更在1983年共谐连理,余碧霞也因此成为了“二叔婆”。

校舍对三人来说虽然有深厚意义,但他们都只可以无奈接受。(黄宝莹摄)

由1872年湾仔书院成立至今整整147年,皇后大道东269号用地都是用作教育用途,但也许这个纪录将于今年划上句号。政府早前将校址的地皮纳入卖地表,转为住宅用途;按计划本应于2018年下半年卖地,整座建筑会否、何时推倒重来,现时仍是未知之数。

吕祺教育服务中心仍有小学的原貌

现时吕祺教育服务中心的外貌,据三位同学所指原来已保留大部分吕祺小学的原貌;曾经印证湾仔区的改变,若真的要拆除,三人虽然感到可惜,但亦只可无奈接受。二叔公又提到位于深水埗的新亚书院纪念公园的例子,指日后如果要将“吕祺小学”推倒重建,冀政府可以在附近或原址保留部分空间,“一定要街坊接触到,唔好蛊蛊惑惑围住佢…即使将来起豪宅,多少留啲位置纪念呢个历史。”

他们又建议,利用空间兴建纪念碑或公园,在让更多人了解建筑的历史之余,也可以为社区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