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fun・二】实地考察派对探讨空间 学者:缓害非“鼓吹”
Chemfun,即使用消遣性毒品后进行性行为,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刘凯亮(Sky)曾实地考察chemfun派对,深入访问30名参与者,并于2014年发表全港首份研究chemfun的论文。他认为,香港的同志需要空间,而过去十年chemfun成为了同志的空间。他直指“冰会溶咗你个脑”等恐吓式口号,无法令参与chemfun的人数减少,正研究如何缓解和减少参与者的伤害。他认为讨论该议题时,不要用“死gay佬、滥交、HIV、毒瘾”等负面标签和枯燥表面的眼光去看。系列之二
Chemfun系列报道:(一)性、冰毒、爱滋病交织 过来人冀走出负面标签(二)实地考察派对探讨空间 学者:冀缓解伤害非“鼓吹”(三)小童群益会推支援服务 让求助者不再孤单
2009年后冰毒流行
Chemfun一词其实是香港独有,外国多数用chemsex。刘凯亮说,香港用“chemfun”一词最准确,“chem是‘chemicals’,即精神科药物或毒品,但‘毒品’(drug)一词很敏感,大家都想回避。另一部分是‘sex’(性),欧美用‘chemsex’,好像这件事只与性有关。但性只是开始,并非结束,还有玩乐、聊天等等。”
使用消遣性毒品后进行性行为在同性或异性恋圈子中都会出现,但刘凯亮发现,冰毒成为chemfun使用的主要毒品可追溯至2009年,与当年警方大力打击摇头丸,以及手机交友程式的兴起有关。“2009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前主要用摇头丸(ecstasy)和K仔(氯胺酮),之后整个风气变了,用冰和迷奸水。以前相对多是安全性行为,但用冰后,多数变成无套。”
刘凯亮分析,这与毒品的副作用有关,吸食冰毒会令男性难以勃起,以及要不断追加。冰毒亦令吸食者的心理防线和底线愈来愈低,更愿意尝试平时不敢尝试的事。
App普及 邀约更方便
手机交友应用程式愈来愈流行,则令邀约chemfun更方便。记者安装相关程式后,便收到不少chemfun邀约,有人在个人档案写上“cf”、“ice”或雪花、雪糕图案,亦有人开宗明义表明自己不参与chemfun。刘凯亮分析,以往chemfun不会公开说,现在却有人要公开说不,证明他已经被问过,也证明chemfun愈来愈盛行。
刘凯亮接触到的chemfun个案,有中产有基层,有专业人士、有学生,他们当中很多人并非社会眼光中的“典型吸毒者”,“很多人与你和我一样,所谓有好职业,家人、朋友完全没有问题,不是你空虚、你寂寞、你冻,才去chemfun。”
当然,chemfun带来很多问题,有人身上生冰疮、暴瘦;精神上出现幻觉、有被害妄想、抑郁、记忆力衰退;有些人因此得到性病,包括感染HIV;亦有人社交生活受影响,与恋人、家人和朋友闹翻;甚至有人因为财政压力,变成兼职毒品拆家并被捕。
恐吓式口号不凑效 要面对现实去控制
目前刘凯亮正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希望探讨如何帮助缓解chemfun的伤害。“是否可以让chemfun的人承受的风险降低,例如降低HIV感染风险,使用PrEP(预防药物)或是其中一个方法。清楚告诉给他们,chemfun有什么风险,让他们就算玩,上瘾程度亦不会那么高,不会用针筒注射等更危险的方法,是否可行呢?”
刘凯亮坦言,“缓害”的概念在香港属于政治不正确、是离经叛道,因为社会传统认为,这种说法等同“鼓吹”吸毒。不过,他认为继续用“冰会溶咗你个脑”、“take嘢衰硬”等恐吓式口号,无法令参与chemfun的人数减少,不断呼吁别人使用安全套也不见效果。“其实美沙酮亦是缓害的一种,但美沙酮是针对海洛英,不可能把美沙酮给chemfun的同志,都‘不对嘴’。”他直言要面对现实:“一个重要的讯息就是控制,只说‘你不要玩’、‘你这班人不行’,是没有人听你讲,有时要现实一点,就是讲十万次叫人不要试但仍然玩,是否要转一个策略,让人知道原来是要控制。”
他建议,爱滋病治疗、戒毒和协助性小众的机构可以联合做支援服务,他又希望社会讨论chemfun议题时,不要用枯燥、表面的眼光去看,“chemfun不是一句死gay佬、滥交、HIV、毒瘾就完,当中的喜怒哀乐得与失,都可以讨论。”
上文节录自2019年4月1日出版第156期《香港01周报》文章〈性、冰毒、爱滋病交织 Chemfun风险惹关注 学者吁增支援〉。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