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促成立大湾区废料贸易组织  共享建筑废料取代购买天然砂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机场三跑的填海工程已面对海砂短缺问题,外界担心单是购买填料已大大加重明日大屿填海成本,但发展局局长黄伟纶早前表示,填海工程约一半填料来自本港惰性建筑废料。有学者倡议大湾区11个城市内成立一个废料贸易组织(WTO),以促进区域内建筑废料(CWM)的共享及贸易,建议利用建筑废料代替购买日趋昂贵的天然砂填海,实现建设零废弃智慧城市的长远目标。

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设系副教授吕伟生,倡议大湾区11个城市内,成立一个废料贸易组织。(劳敏仪摄)

建筑废物是指工地平整、掘土、楼宇建筑、装修、翻新、拆卸及道路等工程所产生的剩余物料。本港九成以上的建筑废物是惰性物料(即公众填料),包括建筑碎料、瓦砾、泥土及混凝土,适合用来填海和平整土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得如火如荼,预计将产生大量建筑废料;过去十年本港建造业平均每年产生1,980万吨建筑废料,十年总量足以填满五个将军澳堆填区。

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设系副教授吕伟生联合香港及内地多所大学不同领域的专家,倡议大湾区11个城市内成立一个废料贸易组织,以促进区域内建筑废料的共享及贸易。该3年制项目获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管理的策略性公共政策资助计划拨款290万元资助。

他指出,近年大湾区内不时出现跨区域处置建筑废料,例如台山市用香港的可再用建筑废料,填出面积(近660公顷)相当于十分一个港岛(7859公顷)的填海用地,但近年台山的填海工程相继完成,政府有需要思考本港建筑废料出路。

建筑废料填海较环保  惟沉降速度较慢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座教授潘智生认为,大规模挖掘海砂严重损害海洋环境,使用建筑废料填海较环保,但沉降速度较海砂慢,全数使用建筑废料填海将延迟建设时间表,相信在“求快”的工程上港府仍依赖海砂。在运输成本上,他相信随讯息共享平台推出,能有效控制成本。

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设系主任邹广荣也补充指,单是依赖本港建筑废料作明日大屿的填海物料,其实并不足够,建筑废料储存成本也高,建议加强与大湾区城市协商,使用内地建筑废料填海,实现双赢方案。

共享建筑废料可减废及减购新材料

专家团队建议,共享建筑废料可减废及减购新材料,故建议制定规范厘清可重用或可交易建筑废料的标准和规格;使用“绿色标签”标示已达标的可交易建筑废料;建立大湾区范围内建筑废料讯息共享平台,提供实时建筑废料供求讯息;以及为区内不同地区订出适合当地应用政策,如税务优惠,补贴政策,鼓励物料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