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海域发现磨砂胶粒 环团:170种海洋生物曾吞胶

撰文: 罗俊文
出版:更新:

食鱼变食胶?本港学者的最新研究发现指,本港东部水域吉澳及西部水域大屿山均打捞微塑胶,并与坊间有售的面部护肤磨砂产品极为相似。根据绿色和平研究指,港人每日使用磨砂产品,将48亿粒微塑胶倒进海洋,相等于每年111架双层巴士重量,而文献已记载全球多达170种海洋生物的体内曾发现曾有吞食塑胶的纪录,当中不乏生蚝、青口等港人常食到海产。环保署回应,会考虑在本港进行研究,以更准确评核微胶珠在本地的影响,和引入规管的需要。

研究团队在东西海域均打捞到体积极细的胶粒(左一),发现与磨砂产品中的微塑胶(右一)十分相似。(霍年亨提供)

香港教育大学科学与环境学系助理教授霍年亨今年4月,发表一项有关微塑胶对本港水域及海滩影响研究。霍年亨指,研究团队于前年到西部水域大屿山,以及东部水域吉澳,以极慢的速度航行,各打捞微塑胶20分钟,结果一共找到11颗大小5毫米以下的胶粒,细心一看,这些胶粒的颜色及红外线光谱,均与市面销售的磨砂产品内的微塑胶极相似。霍年亨表示,两个海域共找到11颗微塑胶属多属少难以评论,但如果微塑胶一旦依附了污染物,而被海洋生物吃下,海洋生物便会中毒,破坏海洋生物的食物链。

有学者在大屿山一带打捞到微塑胶,其颜色及大小与护肤产品的磨砂胶粒十分相似。(资料图片)

连佩怡说,文献证明鱼类及海洋生物吞噬塑胶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些碎片不经不觉入侵我们的餐桌,包括家常菜柠檬蒸乌头、或是到日本餐厅吃刺身,也可能不经不觉在吃胶。”而造成污染的帮凶的可能是你和我。

环团指生蚝等贝壳类海产难以清洗,呼吁不想“食胶”的市民最好避免进食。(绿色和平提供)
环团推算港人使用磨砂产品,每日将48亿粒微塑胶倒进海洋,相等于每年有111架双层巴士重量。(罗俊文摄)

绿色和平今年4月至5月就委托浸会大学以电话访问804多名市民,发现47.6%受访者有使用磨砂产品的习惯,他们平均每周使用4.37次有关产品,团体推算港人每日将48亿粒微塑胶倒进海洋,相等于每年有111架双层巴士重量,误成海洋塑胶问题的帮凶。

绿色和平促化妆及个人护理品牌停止在产品中加入微塑胶,政府亦应展开立法程序,管制含有微塑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消费者亦可透过分辨产品标签(Nylon-12、Nylon-6、PMMA、PE及PP),避免选购含微塑胶成分的产品。她又建议,市民进食鱼类前尽量去除内脏,但生蚝等贝壳类海产因难以清洗,警告如不想“食胶”应尽量避免进食,因为虽然目前仍未有研究指出,人类食下“多胶鱼”后有什么后果,但她认为也会增加中毒的潜在风险。

塑胶主要分为微胶珠及微塑胶纤维,前者常用于磨砂及个人清洁用品,后者则常见于衣服。(绿色和平提供)

食物安全中心引述欧洲食物安全局资料指出,纵使微胶粒可存在于海产体内,但由于胶粒主要残留于海产的肠道内,市民因食用鱼类而摄入该等胶粒的机会不大。同时,环团指市民仍可以透过进食贝壳类摄入微细胶粒,惟按现有的资料分析, 欧洲食物安全局认为因此而造成健康风险的机会不高。食安中心建议市民不要吃外表、气味或味道有异的鱼,也不要吃在沙滩拾获的死鱼。另外,市民烹调鱼类前应彻底清洗及把内脏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