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视光师冀做基层医疗 眼科医生反对:应由医生负责
本港面临人口老化,政府近年大力推动基层医疗,务求在社区层面处理稳定个案、减轻公立医院的压力,首间位于葵青的地区康健中心预料在今年第三季提供服务,相关招标结果料快将公布。公营眼科专科门诊的轮候时间一直位列榜首,新症最长需轮候逾3年。香港眼科视光师学会代表接受访问时认为,大部份长者的眼部疾病只需定期监察,注册视光师可在基层医疗担当分流的角色,又认为视光师应有转介病人到公立医院求诊的权力。但有眼科医生则认为,基层医疗应由受过医学训练的家庭医生诊断病情后再作转介,不应鼓励病人自行断定身体状况。
基层医疗是近年政府在讲述医疗政策时经常提及的方向,若由在地区的康健中心处理较稳定的病人个案,公立医院的压力相对可以减轻。有注册视光师提出,视光师在基层医疗层面亦帮得上忙。
视光师学会:有能力诊断长者是否受患白内障
现时本港的视光师分为四类,第一部份注册视光师,是指完成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学理学士课程的人,这批视光师与其余三类视光师的分别在于没有执业限制,亦可以使用核准的药物,包括局部麻醉药、扩瞳药及睫状肌麻痺剂。
香港眼科视光师学会会长罗桂媚受访时指,第一部份注册的视光师受过专业训练,亦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可为病人提供全面的眼睛健康检查,包括验视网膜是否完整、有无斜视、色弱等问题,就眼睛疾病作诊断及跟进,与旧日的“验光师”只负责验眼睛度数不同。若有长者只知自己“眼蒙”,视光师亦有能力诊断长者是否受白内障或“糖尿上眼”等病所困。
视光师争取可直接转介病人至公院
现时视光师的制肘是没有直接转介权,病人必须先向普通科医生求医,再由该医生转介病人至公院。罗桂媚指一般医生没有相关检查仪器,或需再转介至眼科医生,变相浪费病人时间。
倘视光师可负责转介程序,是否反过来增加眼科专科门诊轮候时间?罗桂媚并不认同,并引述一项2010年至2011年,理工大学、香港大学与医管局港岛西联网家庭医学及基层医疗部进行的调查反驳指,数据显示若由视光师介入提供眼部检查服务,需转介至眼科专科的个案比率由36.2%下跌至23.2%。
罗续指,长者常见的白内障及黄斑点病变等眼部疾病,患者未必有即时做手术的需要,可以由视光师持续监察,她认为政府应重视视光师在基层医疗的角色,善用行业分流病人,以纾缓公营医疗负担。
眼科医生:视光师无能力做适当转介
香港眼科医学院院长黎少明受访时反驳有关建议,他强调基层医疗的目的是由受过医学训练的医生为病人分流,诊断出病人的各种毛病,再按疾病的严重性排优次,并转介病人至不同专科跟进治疗。他认为视光师是非常专门的范畴,若病人先向视光师求诊,变相鼓励病人自行决定判断身体有哪种毛病急需处理,在基层医疗而言是本末倒置。
黎少明续指,若长者有眼部退化问题,意味其身体其他器官亦会有退化问题,只注重眼睛检查或会忽略其他疾病。他举例,即使视光师可检查到糖尿病引发的眼水肿,但心脏、肾、脑部等亦同受影响,视光师无相关知识及能力作适当转介。他又提到,由于视光师不能向病人处方药物,即使获得转介权,遇到未能处理的病人个案亦只能直接转介至公立医院医生,变相增加公营医疗负担。
黎认为,最理想的做法是由医生做分流,若有合适个案便交视光师跟进,务求让病人得到全面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