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发孢子合成微型机器人 15分钟验出致命肠道毒素成本仅10元

撰文: 麦凯茵
出版:更新:

“难辨梭菌”是医院内常见肠道感染,毒素除会引起腹泻、发烧大便出血外,死亡率更高达两成五。中文大学成功研发出微型机器人,可于15分钟成功验出“难辨梭菌毒素”,阻裁病菌在医院内扩散。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主任沈祖尧教授说:“肚屙很少机会会死人,但这个菌的毒素则会死人!”

张立副教授指出,透过磁力控制微型机器人在样本中找出毒素。(张浩维摄)
当孢子带有的“碳量子点”与“难辨梭菌毒素”结合时,萤光强度便会减低甚至消失。(张浩维摄)

“难辨梭菌”如其名,过去曾十分难辨认出来;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方法验证,包括检测大便中有否存在GHD抗原(GDH antigen detection)、Toxin EIA或者以核酸检测法(NAAT)来种菌。“难辨梭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医院内肠道感染,其分泌的毒素会引起腹泻、发烧和大便出血等。少数病例会引发腹膜炎和败血症,可引致死亡;正在服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最容易受感染,长者、慢性病或炎症性肠病患者亦是高危感染群组。

传统方法时间长 新技术结合毒素会变暗

中大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副教授张立的团队,研发出一个纳米微型机器人透过孢子合成技术,当孢子上的会发出萤光的“碳量子点”与“难辨梭菌毒素”结合时,萤光强度便会减弱。

沈祖尧教授(左)及张立教授为微型机械人的研究团队主要成员。(张浩维摄)

机械人可以透过磁力去控制,主动在粪便样本中寻找病毒。张立解释决定以磁力控制机器人:“好似磁力共振咁,在医学上证明磁场对人体无太大影响。”同时,新方法亦大大减低检测上的人力及成本,“一公斤孢子大约600元人民币,而每次检测则只需要约几毫克”,故每次验证成本低至10元。一公斤孢子约600元人民币 可用于近百次检测

在2006年每10万名公立医院住院病人有15.4人确诊感染难辨梭菌,到2014年感染人数已升至36.3人;逾1成住院两星期的病人确诊感染。至于团队在威尔斯亲王医院内的研究更发现,“难辨梭菌毒素”在60日内致死率达25.7%,30日内的复发率为10.7%。沈祖尧指出因医院环境挤迫,人口老化、接受抗生素治疗人士增加等,令医院内的“难辨梭菌毒素”的个案在过去几年不断上升,“有此病人吃了抗生素,结果肠内好菌坏菌都死掉,变相更容易感染。”

沈祖尧解释,传统上方法结均有差别,如出现假阳性或不够敏感的问题,加上需时至少一至两日,“因为即使在大便中种到出难辨梭菌,也不代表会解放毒素,必须有这种毒素才做发病。”因此必须要进行两项的验证方法,然而却令化验时间增加及成本增加,“我们在临床上没有时间等一至两日,必须分秒必争。”

检测系统主要元件包括磁圈(黑盒内)和控制电脑。(张浩维摄)

研究成果已刊登于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团队亦正申请创新及科技基金拨款,开发微型机器人自动化检测平台,未来应用于其他细菌上。沈祖尧亦预计今年内已将机械人检测与原有检测一同使用,以增加更多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