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医生】彭鸿昌反驳黄任匡检讨单程证论 促仿新加坡招聘方法
公营医疗服务紧张,公立医院医生人手不足,杏林觉醒成员黄任匡医生提出应检讨每天150个单程证配额,提出新移民是令本港医疗系统崩溃之因。
关注病人权益的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今天(31日)在《明报》撰文,隔空反驳上述说法,指出内地新移民定居本港的人数实际远低于每年5.4万的推算,而且大部分年龄均属“少壮生力军”,对本港医疗服务需求较少,质疑“又怎能令公立医院沦陷﹖”
彭鸿昌回复《香港01》查询时补充,医院管理局应更积极招聘合资格的海外医生,医务委员会可考虑取消有限度注册医生一旦考执业试的实习要求,长远更应考虑仿效新加坡,设立一份认可的院校名单,让合资格的医科毕业生直接申请来港作有限度注册。
而医学会副会长林哲玄亦在《明报》撰文,指即使全面仿效新加坡模式,海外医生在挨过了监督期、取得全面执照后仍会离开公院,斥仿效之法属“东施效颦”。
近日杏林觉醒成员、屯门医院心脏专科医生黄任匡提出,政府应检讨单程证配额问题,形容每年5.4万人来港会增加香港医疗系统的负荷。
彭鸿昌则引述数据指,2016年只有约16.6万内地新移民,即2016年对上的7年间,每年只有不足2.4万内地新移民留港定居,少于论者推算的5.4万。他并指,内地新移民的年龄中位数是33.9岁,接近八成为45岁以下,而55岁或以上的只有6.4%,即约1.1万人。不过,本港公营医疗服务的使用者主要是长者,有数据指曾入院的病人中,48.6%是55岁或以上。他强调,内地新移民定居本港的人数远低于推算,而且大部分年龄均属“少壮生力军”,对本港医疗服务需求较少,质疑“又怎能令公立医院沦陷?”
彭鸿昌:“源头减人”论调十分危险
彭鸿昌回复《香港01》查询时亦重申,“源头减人”论调十分危险,“用公营医疗服务最多的是长者,将来会否很多人提倡长者不应使用公营医疗服务?然后就再说弱势社群、对社会欠贡献者就不应用公营医疗服务?这种想法欠缺仁爱、包容,十分危险。”
彭鸿昌认为,为了市民利益,应更积极引入海外医生。对于黄任匡同时公开提出应恢复回归前让英联邦医生直接来港执业的做法,他回复查询时续解释,“是否英联邦的医生并无所谓,只要符合香港医学水平的就可。”
他认为,短期内医管局应加快理顺有限度注册医生的申请程序,与海外办事处、当地卫生部门加紧联络及宣传,并可考虑取消有限度注册医生倘考取执业资格试,便需在港实习才可全面注册的要求,“如果已考执业资格试,并已在香港工作3年,会否可以当其工作时已完成实习?”
另外,长远而言,彭鸿昌认为医委会应考虑参考新加坡模式,设立一份认可的院校名单,让合资格的医科毕业生可直接申请来港作有限度注册,而如果期间表现符合本港要求,就可给予全面注册,“未必需要专科医生才可来港,医科毕业生也可来港接受专科培训。”
倡有限度注册医生考执业试不用做实习
对于有反对声音曾指,海外医生未必认识本港风土病,彭鸿昌就称,“如果一个医生在港工作3年,对香港医疗已有基本认识,风土病是否如此防碍(来港行医)?又不这样显得。”而对于医生团体指出并非没有招揽海外医生,而是本港公立医院工作环境令海外医生却步,他就指认同医管局应改善人事管理,但不应成为不招聘的借口,两者可同时进行。他并指,本港整体仍欠缺医生,政府可考虑同时为私营市场引入海外医生。
全面仿效新加坡模式免试送出全面医生执照 恐加剧公私失衡
而医学会副会长林哲玄就在《明报》撰文指,香港公私医疗严重失衡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根源,本港每年虽然有500名医科毕业生,却填补不了医管局的流失,“高流失反映医管局管理不善、人心背向”。他认为,即使全面仿效新加坡模式,海外医生在挨过了监督期、取得全面执照资格后仍会离开公院。他引述数据指,自2012年起,医管局以有限度注册聘请了39名海外医生来港执业,但截至2018年底只有10名仍在公立医院服务,“事实是医管局无法挽留本港的毕业医生,也无法挽留海外毕业的医生。”他重申,“全面仿效新加坡模式免试送出全面医生执照,恐怕只会加剧公私失衡,无助减少流失,无助增加医管局人手,是东施效颦也!”
林晢玄早前接受访问时指,可参考新加坡模式,让指定院校名单的海外医生免试到本港公立医院工作,年期不限。有关建议可谓是“改良版”的有限度注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