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职人】港妈弃高薪成园艺治疗师:生命影响生命 充实长者人生
香港人口老化问题严重,随著政府将长者综援年龄门槛上调、派发“关爱共享计划”4000元等政策实施,社会亦开始重新聚焦于长者问题。事实上不少长者因为了无牵挂、身体机能老化等,不单导致生理,甚至心理、精神上亦出现疾病。而70后妈妈陈咏欣却决定放弃高薪工作,投身园艺治疗行业,透过种植活动帮助长者走出阴霾,鼓励他们好好生活,冀以“生命影响生命”。除了希望帮助他人,陈咏欣亦希望以自己作为模范,让儿子明白“人生可以有其他选择,可以做自己想做嘅嘢。”
有人从小已立志,要成就心目中的“我的志愿”,但社会上更多的人是漫无目的地工作;以为栽种植物,只是简单的付出是耐性,但原来植物倒过来,却令人明白生命的意义,让长者发挥长处,令人远离只谈金钱的世界。
完成一个人生目标后 工作热诚减退
曾在大学修读公共行政,又远赴澳大利亚攻读公共卫生课程,陈咏欣形容自己一直都希望服务社会,但只有方向没有目标,“点样帮、用咩帮人,当时系完全唔知。”在银行工作七年,途中认识到现时的丈夫,后来完成了其中一个人生目标:组织家庭;岂料对工作的热诚却慢慢减退。也难怪,陈咏欣指当初投身银行业,其实是希望可为结婚做好准备。
受植物生命力感动后投身园艺治疗
工作以外,她一边腾出空间休息,一边寻找课程报读,曾参加心理学、儿童理财等不同的课程,辗转间首次接触到园艺治疗。那时陈咏欣的婆婆刚去世,教师称园艺治疗可以服务善终病人,更提到“植物可以联系到死者及家人”,陈咏欣指“当时已觉得园艺治疗好有意义,但都只系听完就算。”完成课程后,她拿了一棵合果芋回家;然而谁又料到,这会是改变她一生的植物。
用3年时间寻找未来路向 亲见植物顽强生命力
在接下来的三年间,她透过不同课程,寻找未来的路向;正当迷茫之际,她称却不经意看到窗旁的那棵合果芋。她忆述,曾经外游整整一周没有浇水,“当时返到屋企(合果芋)就快谢,但淋完水又起返身”;又指曾经试过整棵盆栽,跌到楼下的冷气机槽“粉身碎骨”,回到家中重新安放种植,竟然可以起死回生。她概叹植物的生命力强,当下就有感悟:“我或者都可以试吓(做园艺治疗师)。”现时回想,她亦希望可以将植物鼓励人的精神承传,“就好似当初佢(合果芋)鼓励到我一样。 ”
园艺治疗师课程设两年共400小时实习
经历一年课程、两年共400小时的实习经验后,陈咏欣至今已成为注册园艺治疗师近一年,至今已接触过超过500个人士。服务使用者可以是小朋友、精神康复者、唐氏综合症的病人等等,但最主要的使用者仍是年迈长者。
盆栽可发挥长者长处 成长者寄托
她解释,比起其他的使用者,长者能够花更多时间及耐性,“如每日唔同时段,因应阳光将盆栽搬去唔同位置,呢啲系你同我都唔会做嘅嘢。”认为园艺正正可以发挥到长者的长处。而盆栽更可以成为长者的寄托,让已无牵挂的长者好好照顾。
从服务中感受到老夫妇以“生命影响生命”
陈咏欣又提到曾经服务到一位婆婆,自信不高,常以“咩都唔识”推搪园艺工作。但直到有一次她突然很快就完成园艺手作,才发现婆婆在家中将一枝薄荷分株成八枝,慢慢练习,而丈夫亦为此特意建造一个盆栽架,好让八棵薄荷都可以“晒太阳”。
透过种植,婆婆与伯伯二人增加了沟通,感情也因而升华,甚至在报告时亦特意带同丈夫前来,两人脸上挂上幸福的笑容;能将知识转化成可以帮助人的力量,陈咏欣表示,当时真正感受到“生命影响生命”,原来治疗除了可以帮助老人,更可充实了两个人的人生及感情。
丈夫由反对到默默支持 更获社创基金提供资助
由对植物毫无认知,到开始认识园艺治疗,然后参加课程成为注册园艺治疗师,现时更视其为终身职业;陈咏欣指除了因为社创基金提供资助,令她获得一个尝试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支持。
她提到丈夫现时为“养起头家”,仍在银行工作。当初她决定要辞职转为成为注册园艺治疗师时,丈夫当然是强烈反对:“开头仲会同我讲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问我‘你知唔知损失咗几多年薪?’”但随著丈夫理解到她的坚持及得著,他亦开始欣赏园艺治疗,更曾向她表示“有时间都想做!”
除了丈夫,陈咏欣的家庭里还有一个儿子。她提到,两夫妇都曾经在金融行业工作,同样认为工作“好大压力,唔系人生想要嘅嘢。”现时脱离金融业投身园艺治疗,她直言希望可以成为儿子的模范(role model),“希望畀仔仔知道人生可以有其他选择,可以做自己想做嘅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