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活跃症“不断尾”八成患者成年仍确诊 惟乏专门治疗

撰文: 邝晓斌
出版:更新:

坊间一直有说法称,患有专注力失调及过度活跃症(ADHD)的儿童,会随着成长而痊愈。然而,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一项研究打破这种说法,结果显示,83.1%在18岁前曾确诊ADHD的受访患者,成年后仍被评估为ADHD患者;惟相关治疗率偏低,当中只有22%至32%受访患者在成年后,继续接受专科或门诊治疗。
负责研究的精神科医生麦敦平表示,若ADHD患者希望在成年后,继续到公营机构接受治疗,只能轮候公立医院精神科,与其余精神病患者排队“争位”,一般需等候一至两年。

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一项研究发现,83.1%在18岁前曾确诊ADHD的受访患者,成年后仍被评估为ADHD患者。(王海图摄)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系在2015至2018年间,成功以电话联络497名曾确诊ADHD的患者,最终成功访问及评估145名患者。同时,相关研究对象必须符合三项条件:在2002年至2005年间年满6至12岁;曾于本港四大儿童及青少年健康中心确诊ADHD;以及在2017年11月前年满18岁。

研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成人ADHD自填量表”,配合医生诊断为患者,结果显示,共有121名受访者在成年后,仍被评估为ADHD患者,占83.1%。该批ADHD患者当中,36.8%为专注力不足类别、3.3%为过度活跃类别、43%为混合类别。

24.8% ADHD成年患者未完成中学

研究人员分析受访者的教育程度数据,发现有24.8% ADHD成年患者未完成中学课程,52.1%人曾留级,同时亦有56.2%人曾接受大专教育。

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助理教授麦敦平表示,专注力失调问题会继续困扰患者,并且会延续至成年阶段。(王海图摄)

ADHD成年患者治疗率依然偏低

虽然社会对ADHD的认识逐渐加深,惟研究发现,ADHD成年患者的治疗率依然偏低。研究结果显示,只有21.5%至31.7%的受访患者在18岁后,继续接受ADHD相关治疗。

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助理教授、精神科医生麦敦平表示,虽然随儿童的脑部发育,过度活跃症状会渐渐减退,但专注力失调问题会继续困扰患者,并且会延续至成年阶段。

麦敦平强调,若ADHD成年患者能继续采取合适治疗,有助减少出现其他情绪病的机率。(王海图摄)

有家长担心食药影响身高发育

麦敦平分析,ADHD成年患者治疗率偏低的原因,主要因为家长、医护人员对成人ADHD认知不足;成人ADHD没有过度活跃症状,导致重视程度较低。他又指,部分家长担忧药物治疗会带来副作用,因此不愿让子女接受治疗,“有家长担心食药后,会影响子女的身高发育,但有数据证明食药与不食药,身高都大致相近。”

麦又强调,若ADHD成年患者能继续采取合适治疗,能有助他们顺利完成中学教育,减少出现财政问题及其他情绪病的机率。

然而,即使ADHD成年患者希望寻求治疗,亦绝非易事。麦敦平说,未成年的ADHD患者一般会于医管局辖下儿童及青少年健康中心接受治疗,惟成年后则须转介至公立医院精神科继续跟进。

麦敦平建议,当局应增拨资源,使精神健康服务涵盖至18岁后。(资料图片)

麦形容,轮候公立医院成人精神科“只有一条队”,ADHD成年患者需要与其他精神病患者“争位”,一般需等候一年至两年才能开始疗程。他又指,部分精神科医生需应付大量个案,同时需应付比ADHD更严重的精神病个案,因此ADHD成年患者的会诊时间相对较少;惟ADHD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花大量时间倾谈、评估,亦与其余精神病的发病模式不同,因此目前出现资源错配问题。

建议曾拨资源服务涵盖至18岁后

麦敦平建议,当局应增拨资源,使精神健康服务涵盖至18岁后,包括药物、心理辅导及社会服务支援;同时建议加强医护人员在成人ADHD治疗、病情管理的培训。

至于ADHD成年患者的面对社交能力较弱、不擅处理人际关系的难题,麦敦平认为,上述难题有机会影响ADHD患者的日常工作,建议当局提供职业辅导,协助他们投身社会。

ADHD成年患者常见征状:

专注力较差、容易分心
自制力较差
容易冲动
不停“郁”、坐不定
多言
组织能力弱
态度散漫
记忆力较差
情绪容易波动、兴奋
时间、金钱管理能力较差
人际关系差、社交能力较弱
资料来源: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助理教授、精神科医生麦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