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恺求心】限制性心肌病十分罕见 医生:行医近30年只见数病例

撰文: 陈芷昕 郑翠碧
出版:更新:

本港最年轻的求心病人-只有13个月大的许智恺,因患上限制性心肌病,现时心脏无法发挥功能,并有多器官严重衰竭,情况十分危急,急需换心续命。其主诊医生指,限制性的心肌病十分罕见,一年也未必有一个新症,惟暂无药可治,必须换心续命。不过,手术亦有约两成风险。许智恺及哥哥先后患上极之罕见的限制性心肌病,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教授萧颂华表示,智恺与哥哥年幼时发病的情况十分罕见,而两兄弟因遗传致病的风险亦很微,即使父母均为隐性患者,子女遗传到的风险亦仅四分之一,且难以确认因遗传基因所致。

许先生与许太的次子智恺和已离世的长子,均患上限制性心肌病,情况十分罕见。(受访者提供)
许太提及儿子许智恺的病情时多番落泪。(林若勤摄)

许太:家族没有人患心脏病!面对两名儿子先后患上罕见病,父母却无能为力,许太直言十分害怕:“智恺合起眼睛的样子很似哥哥,我有时会想起哥哥入院的情况,好惊!但要忍住情绪,不让自己失控。”在智恺出生后,才发现哥哥原来患限制性心肌病与基因变异有关,许太直指家族没有人患上心脏病,坦言无法接受。这位活泼又懂事的小朋友徘徊生死边缘,许太多次流下忧心的眼泪,盼可带他欣赏这个世界。

玛丽医院儿童心脏科顾问医生伦建成是智恺的主诊医生,他直指限制性心肌病十分罕见,且只能换心续命。(林若勤摄)

占心肌病例2%至5% 未必每年有新症

玛丽医院儿童心脏科顾问医生伦建成指,限制性的心肌病十分罕见,在心肌病中只占2%至5%,“一年也见不到一个新症,我行医近30年只见过5至6个。”惟伦建成所见的个案中,只有一人仍存活,而此病现时亦无药可医,只可靠换心续命。

伦建成解释,由于智恺有基因突变,令肌肉纤维化,心室内没有正常肌肉达至放松及舒张,加上室内空位太小,无法容纳血液流入心室,血液就积聚在肺部、肝部、脑部等地方,影响血液循环,心脏发挥不到正常功能。

限制性心肌病较常见于非洲或热带地区,本港案例寥寥可数,却同时有两兄弟患上这病。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教授萧颂华表示,限制性心肌病患者大多在20至30岁时发病,鲜有患者在年幼时发病,这病有可能是由基因突变或环境因素所致。

两子同因遗传患病机会低

萧颂华认为较难确定两子患病与遗传有关,他强调两子同因遗传患上限制性心肌病的可能性极低。他解释指,父母均未有心脏病征状,难以察觉有隐性心肌病,他强调即使二人均有隐性心肌症,子女亦仅有四分之一机率被遗传,所以两子均被父母遗传可能性很低。他以地中海贫血作比喻,指即使父母患有地中海贫血,小朋友亦只有四分一风险遗传到地中海贫血,不能因此要求中止怀孕。萧又指,若父母一直没有病征,较少机会在准备怀孕前针对性检验,在怀孕时照结构亦难以发现。

心肌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包括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及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当中限制型常见于非洲或热带地方,在本港十分罕见,仅有数个病例。许太对于两子同患限制性心肌病大感错愕,强调家人没有心脏病病历,又在幼子出世后才得知原来哥哥的病是因为基因突变所致,对于儿子出现基因缺陷,直言无法接受。

区永谷称要移除智恺身体连接的4条喉管,以及再换心有一定风险。(林若勤摄)

婴幼儿换心风险高达20%

智恺情况急转直下,至上月(2018年12月)21日需要安装外置人工双心室辅助装置续命,玛丽医院心胸外科部门主管区永谷指,装置需要接驳四条喉管及泵,有受细菌感染风险,亦可能形成血块,“如果血块上脑,就可能会导致缺血性中风或脑出血。”而且装置亦有其寿命,在欧美等国家最长使用时间亦只是三年,故仍需换心保命。

可是,区永谷承认,智恺身体现连接4条喉管,要移除再换心有一定风险,“约有20%风险,系唔细风险。”玛丽医院亦未曾为婴儿做换心手术,有记录以来,年纪最轻的器官移植者为6岁,而捐赠者就7岁,不过,伦建成指团队对做手术有信心,形容技术并不复杂。

一15岁青少年需如换心

智恺重10公斤,血型为O+,现需要寻找体重为8至15公斤、血型为O型的捐赠者。现时智恺在器官移植轮候册中,位列体型相同的儿童中第一位,等待器官移植的儿童中,另有一名患15、16岁青少年,患扩张性心肌病而需换心。区永谷希望透过呼吁,让公众了解到婴幼儿也有需要器官移植。而上月曾公开求心的甘明光,目前仍是成人换心队伍之中的首位,他的身体状况仍适合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