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专家袁国勇】入行8年转研究微生物:医生就系福尔摩斯
2018年眨眼已到尾声,一个学期后,又一批莘莘学子踏入社会,满脑子挣扎及迷茫,传染病专家、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亦走过这段历程,“𠮶时我好困惑,系咪要返港大医学院,我觉得我处理唔到,我心智未成熟到系咁嘅环境成长。”以优等成绩(Distinction)修毕医科,理所当然地到培训最好的玛丽医院做实习医生,发现工作环境不如想像,他毅然转换工作环境到联合医院,“联合医院帮我地好多,但我都仲系唔开心,可能我性格就系做研究。”7年后,再回到玛丽医院时,已经成为临床微生物医生。当年“香港医学界之父”达安辉任港大血液科教授,但他教袁国勇的却是传染病,“𠮶时美国系讲紧癌症、心脏病、脑血管病,达教授话一定要教传染病!”达安辉提醒袁国勇传染病的重要性,20年后袁国勇成为沙士抗疫英雄,发现导致沙士的冠状病毒。
曾任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又精于微生物学系的人,正是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我好怀疑,以后仲会唔会有一个咁嘅医生!”的确,1981年以优等成绩(Distinction)在港大医学院毕业,他津津乐道地分享当年的毕业考试,“连考毕业试,达教授带我睇嘅个案,都系传染病!”年轻的女病人躺在床上,旁边的盘内有消毒液,病人只能进食流质食物,并且发高烧,达教授提醒袁国勇摸肚,一摸之下,他知道是肠热症。
医病如查案 从达安辉明白传染病重要性
“做医生根本就系福尔摩斯,你病人瞓喺床度,有张退热贴喺度,只系食流质,旁边有消毒液,你已经醒水啦,你已经知道佢有感染,否则唔会有盘消毒液喺度,佢感染喺条肠度,如果唔系病人唔会食流质食物。”师承“香港医学界之父”达安辉,袁国勇强调达教授一直强调教授传染病的重要性,他称糖尿病或癌症很难根治,但医好传染病后,病人很大机会完全康复。
自认心智未成熟 难在玛丽医院成长
踏出医学院,袁国勇理所当然地到培训机会较大的玛丽医院任实习医生,但看著该院的医生疲于奔命工作,更有医生因忙于研究及写论文,反而忽视病人。他理解却感到困惑,但不认为可在这工作环境下成长。而袁国勇的好友之一,灵实医院顾问医生陈健生一语道破,提醒他做医生是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建议他和前联合医院临床毒理部主管刘飞龙医生在内的五位朋友,一起转到联合医院工作。
“𠮶度嘅人最穷,因为全部系新移民,𠮶度得400张床,连急症室都就嚟要关闭,无香港毕业医生肯做,因为无房屋津贴,培训亦相对较差。”但对袁国勇而言,却是与世无争,可以专心诊治病人的,连和他厮守一生的太太亦在联合医院认识,难怪他说:“It's a very important place!”时间匆匆,7年过去,感到沉闷的袁国勇留意到美国疾控中心公布,针对肝炎病毒的标准防护措施,玛丽医院又公布有临床微生物医生的职位,袁国勇毅然应征并获得取录,“可能我性格就系做研究。”
未想过环游世界 盼继续教学、研究
终于踏入微生物之路,袁国勇在2003年成功找出沙士由冠状病毒所致,政府自此资助团队进行研究。至2011年,政府欲停止资助,但翌年出现被称为新沙士的中东呼吸道综合症(MERS),研究的资助继续,袁国勇得以“有钱做落去”。
袁国勇提及香港医护人手不足,公立医院过逼时,批评稍有经验的医生会转到私家医院工作,袁国勇多次叹气指:“我真系好想啲后辈考虑,你做医生都系想帮贫困、有需要嘅人,你哋个个出晒去揾银,咁佢哋点?”(见另稿:袁国勇批医生不用英语论症 斥父母代子求职:荒谬)
即将踏入62岁的袁国勇,提醒后辈勤力永远是对的,保持好奇心及学习待人接物是甚么年代都有用的方程式。工作数十年,还有三年便踏入退休之龄,袁国勇未有想过环游世界,他希望继续教育及研究工作。若港大再不聘请他?才刚提醒后辈应考虑做医生是为帮人还是赚钱的袁国勇笑说:“咁我咪去养和揾真银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