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设计解秘】彩虹邨成打卡热点 建筑师:活用空间、外墙设计
几何交错的公屋屋邨,隔岸观赏仿佛是一群震撼的雕塑,每日经过的楼梯步道,都蕴含设计者的心思。著名百年国际建筑及顾问公司巴马丹拿集团董事、荃湾祈德尊新邨的设计舵手车季良解构集团屋邨之美,祈德尊新邨独特的大洞、六十年代已建成的彩虹邨,俱由建筑师透过活用空间,创作出别具心思的外墙设计,促使成为今日的“打卡热点”。
1962年落成的彩虹邨,是香港最早期兴建的公共屋邨之一,由著名的建筑设计公司巴马丹拿集团着手设计。
彩虹邨 — 有限空间想像无限
集团董事车季良翻看图则,发现建筑师在设计这个屋邨时,花了很多巧妙心思。占地7公顷的地盘,要兴建约7400个单位,容纳1.8万人,相等于半个太古城的人口。但走进彩虹邨,浑然不觉屋邨如此密集,“总平面系好密好密,但布置高楼之间高低错落,空间感觉唔算挤逼。”
建筑师善用停车场天台,设计一个篮球场,缤纷外墙映衬香港特色的屋邨形态,彩虹邨近年更成为本土的标志性建筑,游人慕名拍照留念。
车季良表示,只要驻足细看,便发现建筑物的立面并非千篇一律,“中层开始,就会见到唔同嘅形状,唔系阳台、厨房,而系较通透嘅空间,隔一层有一个。”原来当年建筑师特意将部分楼层的单位改为居民的活动空间,并将隔壁的单位改做实墙,改动了外墙的比例,丰富了视觉感观。
楼梯倾斜是人为失误?
屋邨内的大厦楼梯均是外露于阳光下,车季良笑称楼梯平台稍微倾斜, 远看造型有些奇怪,有些人或以为是“起错”,但其实当年建筑师特意将楼梯板建成微斜,“由厚至薄,做到每个楼梯都好轻巧,好似会飞出来咁。”
点图查看旧日彩虹邨踪迹
祈德尊新邨 — 美丽屋邨进化论
车季良毕业后随即加入集团,参与的首个项目便是荃湾祈德尊新邨。他形容祈德尊新邨是穗禾苑、祖尧邨演变出来的住宅建筑群,三个屋苑都采用三层一电梯的设计,中空的几何图形,拥有强烈鲜明的线条感。
当年现代建筑的理念,强调结构功能与设计的配合,每个设计都是无赘细腻的思考。车季良称屋苑分为三座塔楼,中间靠电梯大堂连住左右两翼。电梯每三层停一次,可以加快电梯上落速度之余,每三层建造一个活动空间,聚集居民的交流。
公路致噪音 绿化空间作屏障
车季良续指当年屋邨位于填海区,环视四周均是平地,风力颇大。由于大厦楼高40层,需要拉梁(Tie Beam)稳固结构,“但如果每层都有,景观便会封闭,所以只是高、中、低,做三个有三层楼高超级拉梁。”但为了增加通透感,特意开了一个大圆,即使在电梯大堂,都可以望到无敌海景。
但屋苑毗邻荃湾公路受噪音滋扰,当时车季良及设计团队就想到将所有建筑物后退至地盘的边缘,并在中央兴建一个绿色园林,缔造自成一角的小天地,“当年将水池和地基的泥铺设一个假山,在山上种树,等到若干年后过去,园林可遮挡公路和车辆的繁嚣,为雀鸟提供栖息地。”
按图查看今日祈德尊新邨相片
以往从零开始 发挥空间大
集团其实曾参与不少为人所知的豪宅项目,包括港岛半山“梅苑”、山顶“天比高”等,车季良就认为,公屋设计着重公共空间与居民凝聚,私楼则较注重私隐,“而且设计要人性化,香港咁热,如果你只系做一个大广场出嚟,系唔会有人用。”
追求标准化使单一? 不少人称现时公营房屋的设计千篇一律,车季良称作为一个建筑师,固然希望城市设计更多元,但承认在劳工成本高、质量控制上,追求标准化确是大势所趋。然而,他希望政府在审批上增加弹性,包括放宽住宅发展的覆盖率,“例如一个货柜只可以叠上去,如果交叉相叠,即使面积无增加,覆盖率都会计算突出来嘅部分,如果畀多啲设计上嘅弹性,可以好特别。”
按图查看昔日祁德尊新邨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