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之光!移民澳大利亚社工创办华人癌症组织 向病友送暖获授勋表扬
送别愁眉、拓展欢颜,是姚沈宛(下称姚太)大半世纪的生死见证。移民澳大利亚逾40载,她未忘社工基因,于他乡排除万难,创立华人癌症组织,为病友们抚慰心灵。小时候因病入院,是她首度接近死亡领域,嗅到离别气息:“原来人死咗,就系用块白布盖住”;长大后姚太靠得更近,陪伴癌友奋勇抗战,目睹的是更多人生告别,少不免悲伤难过,但她教病人们活在当下,莫让此生有憾,期盼临终者能够不枉此生,于人生最终章含笑而去。姚太善迹广传,更获当地政府授勋及被委任为太平绅士,以表扬其贡献,更成为中大的“杰出校友”。
姚太于70年代入读中大联合书院社会工作系,毕业后于公立医院任职社工两年,她便随丈夫移民至澳大利亚。踏足这片陌生他乡,不但言语及文化通通需要适应,社工资历更不被当地承认。此路不通,她索性在老公开设的杂货店帮手,在货仓内执头执尾。
社工资历不获承认后在货仓工作 又开设中文图书店一年后,她跑去读书增值,念图书管理学,更开设当地首间中文图书店,成为先头部队,更成为当地知名大学入货的主要批发商,“不过啲客人同我讲价,我好易就范,老公成日笑我倒米。”不过,数年后业主收回舖位,这位笑声爽脆的老板娘也就跟随“收山”。
至1981年,维省开设首间老人中心,兜兜转转下,姚太重返老本行,“佢哋打晒锣咁揾社工,因为我识广东话,所以非我不可”,其后终重获社工牌,因缘际会下,她更开始带领华人癌症病者小组,不过当时仍算是义务性质,“仔女仲细,下午要返去凑仔。”
重近社工界后 “瞓身”开展社区服务
癌症与死亡沾边,是华人禁忌,病人亦不会主动透露病情,到医院作外展“钓鱼”是唯一渠道,成功网罗的病友们,则带到家中聚会,互诉烦恼。姚太不讳言,当时愈做愈起劲,“吃紧饭有人打嚟,肯定倾足个半钟,搞到仔女都忍唔住放低筷子,蚊咗我条电话线”,后来她半开玩笑式询问儿子:“你会唔会养我?”在仔女及老公支持下,姚太正式“瞓身”,开展其社区服务。
没丰厚财源起家,姚太领著些微政府津贴及善款,开始筹组维省新生会,“叫新生,因为好听啲”,宣传防癌讲座、开互助小组、个案跟进等,小至筹募假发、张罗病人拐杖,大至协助处理身后事等,由生到死,姚太与义工队一手包办,只要是能力范围之内,她甚少“托手踭”,“真系一条龙服务”,新生会慢慢扩大规模,成为当地少数华人癌症支援组织,中心内满布亚洲面孔,以熟悉母语互相扶持,是姚太最大欣慰。
为病人筹办慈善音乐会
罹患癌症是噩耗,也是漫长战役。与其愁容满面,她教病友们活在当下,把握倒数时光,她开办兴趣班鼓励众人唱歌、做话剧及跳舞等,将欢乐融入,亦注入希望:“好返就咩都可以做”。她筹办由病友踏台板的慈善音乐会,“当初人人都大泼我冷水,但已经第7届喇”。
好生不如好死,眼见病友们受癌魔折磨,游走死门关,姚太有感而发,“有时候活得痛苦,解脱可能系好事”,她期盼临终者能够不枉此生,于人生最终章含笑而去。话虽如此,作为至亲,又岂能处之泰然?一直担任陪伴及旁观者的姚太,不讳言曾经历切肤之痛,妈妈突然卒逝,对其造成重创,“妈妈本来准备摆80大寿,点知突然验出晚期肠癌”,未几便返魂乏术,她痛心悲愤,亦体会到亲友去世的巨变。
情绪支援 应让对方尽情哭诉
谈论生死,于本港是忌讳,即使远在澳大利亚,仍属非主流。新生会提供哀伤辅导,为家人提供情绪支援,“讲节哀顺变系好唔恰当,系风凉话”,她主张让对方尽情哭诉,曾有男士妻子早逝,在其面前放声痛哭:“多谢你畀我喺女人面前喊”,于她而言,这是让家人释怀的开端,亦是最佳陪伴。
4年前获颁发勋衔 本年更委任为太平绅士
姚太4年前获澳大利亚政府颁发勋衔,表扬其社区贡献,本年更获委任为澳大利亚维省太平绅士,面对未来,虽已届退休之龄,她却不言休,魄力依然,并计划将新生会进一步扩展至西区,“做到唔得先会低头”。中大今年成立“杰出校友访问计划”,姚太是首位讲者,她早前专程返港,与校内师弟妹们分享经历,勉励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