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仁”大热 团体促设《好撒马利亚人法》 减施救者心理负担

撰文: 黄咏榆
出版:更新:

消防处近日推出宣传角色“任何仁”,鼓励大众市民主动为伤者施救,角色造型及宣传短片引起社会不少回响。同时,亦引起了市民激烈讨论因施救别人,而可能引致的潜在法律风险。香港心肺复苏委员会今(18日)召开记者会,表示对以上现象十分关注,认为政府有需要制订《好撒玛利亚人法》,减低公众对向伤者施救引起伤亡需负上责任的顾虑。

香港心肺复苏委员会今(18日)召开记者会,指政府有需要制订好撒玛利亚人或类似的法律。(黄咏榆摄)

消防处近日推出宣传角色“任何仁”,鼓励大众市民主动为伤者施救。同时,亦引起了市民激烈讨论因施救别人,而可能引致的潜在法律风险。香港心肺复苏委员会今(18日)召开记者会,表示对以上现象十分关注,认为政府有需要制订《好撒玛利亚人》或类似的法律。

香港心肺复苏委员会会长萧粤中医生指,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香港的院外心脏存活率较低。萧指,曾有一项全港院外心脏停顿个案普查指出,在院外发生心脏停顿、终能被救活出院只有2.3%。而普查的5千多宗个案中,只有16.6%有旁观者施行心肺复苏法。他又指,对比起亚洲其他地方,香港的存活出院率、旁观者施行心肺复苏比率比较低。

萧续指,旁观者施行心肺复苏法的其中一个主要障碍,是施救者担心潜在法律诉讼可能性。许多国家、地区,如中国、台湾、日本等已实施《好撒玛利亚人法》,以减低这障碍的影响。

心肺复苏委员会促政府立《好撒玛利亚人法》,认为立法可减低施救者对“是否提供协助”的心理负担,改变现行社会风气。惟他们强调,若施救者的行为是与大众一般可接受的大相迳庭,《好撒玛利亚人法》将不可排除应有的法律责任。

《好撒马利亚人法》源于圣经故事,当中耶稣提及一个寓言故事,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受重伤,但路过的祭司和利未人都不闻不问,只有一个撒马利亚人路过,不顾种族及宗教隔阂照顾他。

该寓言对应用到西方国家,制定了“好撒马利亚人法”,用立法手段保护做好事的人。例如在美国和加拿大,急救人士在抢救伤者过程中或其后对方死亡,可以运用此法案撤销死者家属对治疗者的法律起诉,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士施以帮助。

执业大律师沈智辉(右二)指,现时无法例保障施救者。(黄咏榆摄)

团体倡立法、教育双轨并行

除了立法,萧提到急救知识的公众教育亦相当重要。他指出,日本、新加坡的存活出院率、旁观者施行心肺复苏比率,皆比香港高,而日本、新加坡于中小学已有急救教育。有不少人担心进行心肺复苏会令患者肋骨断裂,导致严重后果。作为急症科医生的萧指,心肺复苏的确有机会致肋骨断裂,惟强调“如果你唔做佢会死,断咗条肋骨佢会痛啫,亦冇证据证实会有严重内脏受伤。”

执业大律师沈智辉指,香港过往没有未经专业训练施救者被起诉的案例。沈说,现时无法例保障施救者,如在施救过程中压断伤者肋骨,施救者的确有被起诉风险。沈又指,各地的“好人法”于细节上不尽相同,有些可能只保障已接受急救训练的人,相信若进行立法,细节能再共同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