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鸟共融.有片】细数落入凡间的飞燕 普查员直击八哥占领燕巢

撰文: 黄伟民 邓丽婷
出版:更新:

漫步横街窄巷,城市人习惯低头疾走,少有擡头看看天空飞鸟,听听风声鸟鸣。“平凡亦可,平淡亦可,自有天地……”在你我生活的小社区,或有不少燕子寄居屋簷下,牠们并非“雀仔明星”,未如黑脸琵鹭般惹人注目,却跟你我如此亲近。在香港,有一群爱燕之人,每年趁家燕来港繁殖的五至六月,出动到各区数燕巢,记录家燕及全年居于香港的小白腰雨燕踪迹,为平凡生活的燕子,记下不平凡的传奇。《香港01》记者采访他们寻觅燕踪的一刻,更亲历八哥占领燕巢的一幕。

一名男士在中大大学图书馆外,用望远镜细察图书馆的屋簷。(邓丽婷摄)

“1、2、3、4……17。”烈日当空,七名男女围绕中文大学大学图书馆踱步,频频擡头观望,然后举高望远镜,细察图书馆的屋簷,口里念著多个犹如摩斯密码的数字,时而与伙伴交头接耳,时而挥笔记录,似有所找。

望远镜聚焦一只白腰雀鸟。(黄伟民摄)
各人同时擡头观察图书馆屋簷,有人指手划脚,有人念出数字。(邓丽婷摄)

七人之中,部分人戴了行山帽、防晒手袖和太阳眼镜,一幅“作战装束”,似是登高,又似观鸟。然而大学校园里没山没坡,再仔细看,各人胸前挂著一个双筒望远镜,手执一块笔记板,似是一个记录者。

擡头看,厚云蔽日的天空中,有数十只燕子展翅滑翔,灰暗天色化作一张画纸,由姿态不一的燕子以飞行轨迹作画,绘出自由奔放的“印象派”画风。燕子群“吱吱”叫,犹如一场大自然演奏会,视觉及听觉都很丰富。

记者的相机镜头追随燕子飞回图书馆的屋簷,聚焦在密集的燕巢上。

答案,终于揭晓。

图书馆簷下有密集的燕巢。(黄伟民摄)

数数字、望远镜、燕巢……图书馆簷下的七名男女,原来是燕巢普查员。

Jay(左三)表示,以前中大任何地方都有燕子的踪影。(邓丽婷摄)

邵逸夫堂燕巢不见了

记者捉住其中一名年轻人追问。Jay说:“我以前住中大的,但那时未有认真观鸟;现在认真观鸟,所以回来母校帮忙数下雀仔。”他指,燕子的飞行轨迹很特别,故也特别“难影”,而且小白腰雨燕会周围飞觅食,整个中大的任何地方都有牠的踪影,听到牠叫,“以前读书时,邵逸夫堂那边都有更多燕巢,但现在没有了”。

Jay首次担任燕巢普查员。对于数燕巢初体验的感觉,他说笑道:“第一次擡高头,觉得颈部好累;平时低头玩手机,现在就可平衡”。

简生、简太(右一、右二)用望远镜细看燕巢,记录数量。(邓丽婷摄)

不远处,一对男女正在合作数燕巢,一人说出燕巢范围,另一人报上燕巢数目核对,一来一回,甚为顺畅、合拍。走近一问,二人果然是夫妇——简生、简太。

简太直言,受丈夫感染,不但爱上观鸟,更一同参与数巢。(邓丽婷摄)

燕子平凡但亲切

简太坦言,受丈夫感染而爱上观鸟,并第一次伴夫唱妇随,结伴到中大数燕巢。简生侃侃说,先是接触雀鸟摄影,对照图鉴时却发现很多东西不懂,故在香港观鸟会报读课程,“读完之后,反而少了摄影,以观察和做笔记为主”。燕子来说,他指多在夏天观察牠们筑巢和育雏,与其他雀鸟不同,例如观赏林鸟会看牠美丽的羽毛、水鸟就看牠迁徙,“燕子太平凡了,没特别留意,但牠们住在我们附近,有一种亲切感”。

中大大学图书馆是全港最大的小白腰雨燕群落。(邓丽婷摄)

简生今年已是第三次来中大数燕巢。“听导师说,中大(大学图书馆)之前做了一些维修,但都做了好多保育,所以是香港一个人与大自然平衡的好模范。”问到有否在数燕巢前提点太太作何准备,他笑说:“让她自己感受一下吧!”简太也笑著猛摇头说:“无呀!”但他就补充,数燕巢常用双筒望远镜,“尤其是小白腰雨燕飞得快,单筒会追不及”,看水鸟就用单筒,可以看远些。

燕巢普查员记录每个屋簷口的燕巢数量。(邓丽婷摄)

燕子非雀仔明星 却是生活一部分

燕巢普查员之中,Jan最为资深,数巢经验达到八年。她指,燕子多、常见,所以容易被忽略,好多人都习以为常,“牠不是雀仔明星,好多人追捧,拿大炮(单反相机)去影”,但牠们在香港繁殖,也需要我们去搜集多些资料。

“离远观赏好些。”Jan直言,燕子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可说是“邻居”,可能比你和我更早在那儿住。

小白腰雨燕飞得快,并可把捕得的飞虫储在口中,一次过喂吸哺雏燕。(黄伟民摄)

八哥侵占令燕巢过重下坠

是次燕巢普查领队是香港观鸟会燕子研究组的燕巢普查统筹王学思(阿思)。她指,中大大学图书馆是全港最大的小白腰雨燕群落,“今年有几堆燕巢剥落,去年已发现有八哥飞入燕巢繁殖,但牠们体重较重,繁殖后令到燕巢过重而下坠,造成一些破坏”,整体减少二至三十个燕巢,但仍然相当稳定。

阿思表示,高架公路桥底也是雨燕群居地。(黄伟民摄)

除了中大大学图书馆,阿思表示,城门隧道及屯门公路等的高架公路桥底也是小白腰雨燕的群居地。“桥底比较少装修,所以牠们可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但碍于公路桥底的高度,数燕巢有一定难度,需要依靠太阳西斜的照明及拍照而作记录。

八哥攻占雨燕的巢穴。(黄伟民摄)

燕巢普查始于2003年,先由大埔、元朗开始,至2005年扩展至全港,作为普及教育。阿思补充“十八区每区都有一个点”,每年平均有约八十人参与,需要先参加简介会,才可成为普查员。她指,当中57人有超过五年的数巢经验,14人更有逾十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