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图辑】车流、人流两不旺 施工九年还有何争议?

撰文: 张嘉敏
出版:更新:

工程长达九年、耗资千亿港元的港珠澳大桥,终于本月24日正式通车。受万众触目下开通,但使用量却未如理想,通车首日首6小时内,大桥车流量仅得868架次,即平均每小时145架次。数量远远偏离10年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估算的每日9,200至14,000架次,即每小时383架次至583架次。人流方面,通车翌日(凌晨至下午四时计算)入境及出境旅客数目为17,634人次,即平均每小时约1102人次出入境,比首日(朝9晚12时)约2500人次少逾5成。除使用量未如理想,大桥于工程期间亦爆出不少丑闻,更导致多名工人死伤。

2010年,东涌居民朱绮华就大桥环评报告提出司法覆核,担心东涌区内附近空气质素变差,令大桥工程被叫停。上诉庭最终于2011年裁定政府上诉得直,时任运房局局长郑汝桦当时称,受官司影响令大桥工程延误一年,造价额外须增加65亿元。(资料图片)
2015年,大桥人工岛被揭发“飘移”问题,岛上各部分录得不同程度移动,最多达6至7米。当时有指填海使用的钢桩被淤泥推动,令填海土地移动,质疑因估算失误导致。路政署事后承认事件,但强调填海以非疏浚方式,出现移动是普遍。(资料图片)
其后于2016年,人工岛再被揭多个部分接连出现“飘移”。路政署其后证实填海中采用的85个钢制圆筒,全部都有不同程度向外延伸的情况,最高达7米。部分圆筒的加固工程需由政府出资,但时任路政署署长刘家强拒绝披露金额。(资料图片)
2017年,机场岛东南边的香港接线填海工程接连被揭海堤崩塌,海堤被沙泥挤压至严重移位,堆土更向海伸延逾90米,形成一个面积达18个维园足球场大的“新填地”。(资料图片/钟伟德摄)。
有指海堤早于2014年开始出现崩塌情况,于接线位置形成一个面积达18个维园足球场大的“新填地”。路政署当时未有交代移位原因,仅指加固工程的支出由承建商负责,工程仍符合宪报规定及环境许可证要求。
2017年底大桥工程临近尾声,却爆出造假丑闻。当时土木工程拓展署发现有346个石屎砖资料出现问题,怀疑涉及作压力测试时造假。(资料图片)
其后政府采取补救措施,包括于约3000个结构关键位置“打石屎枪”,及于部分桩柱石屎芯抽取样本作测试,当局需为事件耗资逾5,000万进行额外工作。(资料图片)
事件中,廉政公署拘捕承判商的2名高层人员及19名职员,指他们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中涉嫌贪污,以金属柱或强力石屎砖代替石屎样本,以伪造测试结果。当中更有人被判入狱多达32个月。(资料图片)
2017年5月适逢黑雨袭港,大桥香港口岸旅检大楼被网民拍得漏水情况,室内顿成“水舞间”。从片中所见,至少两条大水柱“从天而降”,工地变成水塘,水深约半个车辘的高度。事发时,天幕安装工程已接近完工阶段。(FB“创科网吧连锁”影片)
其后于2018年,大楼内呈波浪形设计的天幕再被揭多次于黄雨警告下出现漏水,甚至导致地库电机房水浸。当时有工人爆料,天幕每逢下大雨都会严重漏水,估计单是室内便有6、7个位置漏水。(资料图片/郑秋玲摄)
路政署其后指,旅检大楼内部分地下管线的管道未有及时封好,导致漏水情况。而黄雨警告过后,署方曾巡查大楼地库,并无发现明显的渗水情况。(资料图片/郑秋玲摄)
今年临近大桥通车之际,人工岛的防波堤被发现有被冲散的情况。当中位于大桥海底隧道段靠近港方的出入口人工岛,围绕四周的防波堤与设计图不同。环绕人工岛的“消波块”被质疑因人工岛设计错误而被冲散,散落在海底隧道顶端。(资料图片)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其后一度称,相片可能是“观感上、视觉上的错觉”,而设计图只是理想效果;路政署更一度未有正面回复传媒查询。(图为大桥设计图)
随著事件发酵,时任路政署署长钟锦华于爆出丑闻后的6日首度会见传媒解画。他于视察后,强调防波堤未有被冲散,其设计是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与施工图脗合。他更称,有信心现时的防波堤可抵御300年一遇的风浪。(资料图片)
屯门至赤𫚭角连接路未全线开通,被质疑或塞爆东涌。造价达448亿元的屯门至赤𫚭角连接路原定今年底完工,但工程出现技术困难,只有南面连接路主线工程,即通往市区方向的北大屿山公路段能与大桥同步通车;南面通往东涌的北大屿山公路段,因延工料明年上半年完工,北面连接路更要到2020年才完成(资料图片)
南面通往东涌的北大屿山公路段最快于2019年上半年完工,北面连接路受到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飘移”影响,预计延至2020年才完工。意味著东涌来往市区,及出入大桥香港口岸的车,只能选用大屿山及机场岛现有道路。(资料图片)
运输署当时已预告大桥通车后,无可避免地会有其他车辆增加,恐酿东涌挤塞情况加剧。当区区议员周浩鼎亦质疑,日后出入东涌只有一条北大屿山公路,是“死路一条”。(资料图片)
动工逾九年、耗资千亿元的港珠澳大桥,于工人眼中却是“奈何桥”。工程背后埋藏著多名工人的牺牲,至今已造成20名工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当中更涉及多宗工作台下塌,导致工人堕海的意外。(梁铭康摄)
时任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曾称,当局严格规定计算工伤,不涉及隐瞒。他又曾表示劳工处过往已加强大桥工程规管,包括逾百次巡查,亦会加强规关承办商和相关的公营部门。有议员质疑意外非单一事件,斥当局监察力不足;亦有议员称过去多宗伤亡意外人均赔偿约9.9万多元,对承办商是不痛不痒。(梁铭康摄)
大桥工程超支问题同样为人诟病,主桥造价为381亿元人民币,当中157.3 亿元由三地政府分担,港方出资67.5亿元,余下223.7亿元则来自借贷,通车后开始偿还。(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2017年,运输及房屋局公布大桥主桥超支100亿元人民币,根据2009年三地政府协议,如按同样港方负责主桥约43% 的造价比例摊分计算,香港需要承担的超支金额,或高达43亿元(即50.6亿港元),而单是香港接线工程港府已斩件式拨款逾约1200亿元。(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港珠澳大桥终于在10月24日正式通车,惟车流量及人流不似预期。除了首日通车流量平均录得过百架次外,通车第二及第三日平均车流只约80架次,比预期少约8成。人流方面,首三日出入境旅客数目分别合共只有三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