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机构:两成港人大湾区电子支付消费 料五年后或增至八成
调查机构尼尔森(Nielsen)早前调查发现,不少港人都会到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旅游,在当地除了用现金、信用卡消费外,亦会使用手机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
尼尔森香港及澳门董事总经理李国基接受《香港01》专访时表示,虽然目前两岸三地电子支付方法迥异,但预计手机支付将成大湾区的支付生态主流,认为政府在推动电子支付担当重要角色。他估计,长远而言三地支付模式融合是必然结果,预计5年后或有多达八成港人在大湾区使用电子支付。
大湾区涵盖香港、澳门以及深圳、广州等9个广东省城市,去年大湾区内的生产总值(GDP)合计1.5万亿美元,当中香港、深圳及广州贡献最多,经济规模堪比世界其他主要湾区,如纽约大都会区及东京湾区,甚至是韩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家。
大湾区为港人旅游热点 料电子支付成主流
拥有庞大经济体系的大湾区,亦是港人常去消费热点。尼尔森在今年五月透过网上问卷访问了约1000名18至64岁港人,当中81%人在过往一年曾到深圳、澳门及广州等大湾区城市旅游,主要以现金、信用卡消费,不过亦有20%人以手机的电子钱包作支付方式,包括支付宝(Alipay)、微信支付(WeChat Pay)及Apple Pay等。
李国基指,现时智能手机大行其道,支付模式亦逐渐由传统的现金及信用卡转变成手机支付,预计未来大湾区亦不例外。
两岸三地支付模式南辕北辙 港澳电子支付发展相较慢
然而,目前大湾区各地的支付模式发展南辕北辙,消费习惯大相径庭。根据中国工信部数据,去年内地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150万亿元人民币,居全球首位,反映手机支付在内地大行其道;只要手机在手,即可透过电子支付工具缴付所有费用。
反之,本港虽早在八、九十年代推出八达通及易办事(EPS)等电子支付工具领先亚洲,但却无以为继,未有崭新的电子支付工具面世,现时仍以现金及信用卡作主要支付方式,加上手机支付发展亦停滞不前,以致本港电子支付形式相对单一。
港人消费习惯 或成电子支付发展滞后主因
李国基直指,近年内地电子支付发展速度,确实比港、澳两地相对较快,原因在于近年内地电商盛行,“电子支付发展与电商有莫大关系,如果电商盛行,购买力增多,对电子支付需求会相应提高,从而促进电子支付发展。”
他认为,本港电子支付发展滞后,原因之一是港人已习惯“细额交易用八达通、大额交易就用信用卡”的消费模式。其二则为零售商未有刻意为市民提供更多电子支付形式。他又指,港人担心帐户安全、私隠外泄等问题而对电子支付却步。
政府支援角色重要 港府应主动“落水”
李国基续指,内地电子支付发展成功之道,不只在于电商发展,政府支援、零售商配合同样不可或缺。他认为,随著近年港府推出智慧城市蓝图,可乘势向市民宣传更多电子支付概念,令大众逐渐接受;另可向不同层面的零售商提供援助,例如协助他们安装电子支付所需的器材或提供补贴等,促使他们提供电子支付服务,扩展电子支付的覆盖率。
看俏本港电子支付发展 三地融合只属时间问题
目前金管局已向16家公司,发放储值支付工具牌照(SVF),容许在港提供手机电子钱包服务。李国基表示,随著越来越多电子支付工具营运商抢占市场,本港电子支付发展将加快,预计港人的支付习惯亦会随之改变,“虽然目前只有两成港人在大湾区会用手机支付,但预计五年后,有信心有关比例将超过一半,甚至可达八成。”
他又相信,基于大湾区计划落实,三地政府将相继推出配套、措施去连接区内各地,包括港珠澳大桥等基建项目,同时三地的电子支付工具营运商亦会加紧在区内扩张,并将区内电子支付工具互通,估计三地电子支付必然融合,但整体发展模式及具体时间则言之尚早,要视乎各地往后发展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