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屿干线大塞车 申诉署揭四大原因引致 批运输署行政失当
青屿干线在港珠澳大桥启用后,将不再是唯一道路进出大屿山,惟于去年8月21日首个实施双向收费的工作天,却出现大塞车。申诉专员公署收到2宗市民投诉后,今日(18日)公布有关全面调查,揭四大原因引致塞车,认为运输署的应变计划有明显不足之处,包括车龙出现2小时始有临时交通安排,未如理想;以及控制室职员即时早上7时已发现有堵塞迹象,但无权修订临时交通安排,要待有权的人员即总工程师到达现场开会后始启动,包括改变水马阵,耗时近两小时。
运输署分析事故有四项主因导致大塞车,包收费广场的水马阵摆放得太阔及太长,路牌和指示未有摆放在更早的路段,没足够空间供使用人手收费通道的车辆轮候,及人手收费通道的处理时间比原先估计的为长。加上当日发现交通意外,加剧了堵塞;在人手方面,就指派驻控制室的人员无权即时修订临时交通安排,及相关运输署与警务处人员于9时才抵达现场。
申诉署报告详列当日事故时序,原来广场控制室职员由7时起已发现堵塞迹象。惟至9时车龙已延伸至10公里。临时交通安排至9时19分始调整临时交通安排,包括缩小封路范围及开放多条收费道。调查发现,运输署预设的应变计划不包括安排获授权实施临时交通安排的人员在首日当值,批评是行政缺失。
报告有三项建议,并获运输署接纳,包括加强职员在同类临时交通安排策略上的培训,确保在实施的首个工作天,派驻有获授权可启动及执行同类的临时交通安排的人员,并按情况考虑在应变措施中制订“应变折返点”的安排。申诉专员刘燕卿认为运输署思虑不周,行政措施失当更会影响机场人员出勤及旅客赶飞机等,影响香港形象。
运输署承诺接纳申诉专员公署的建议,并已相继落实有关建议,包括向负责审批临时交通安排的职员加强培训,以及在实施新项目的临时交通安排时,派遣有权力修订交通安排的人员在场监督。
2017年8月21日青屿干线大塞车时发经过
时间 | 事件经过 |
早上约7时 |
运输署于青屿干线收费广场控制室的两名当值职员,察觉出现约300米车龍,等候进入人手收费通道, 当时10条收费通道中,开启了6 条。 |
早上7时18分 | 收费广场往机场方向的车龍已延至青马大桥马湾桥塔(车龙长约2.8公里),期间协调中心发新闻稿通知市民最新交通情况。但两名职员未获授权采取应变措施,及至8时05分署方才正式要求相关人员开会。 |
早上8时05分 | 运输署要求警方、青马营办商、机电署、路政署等前往大屿山收费广场, 商讨对交通改善方案。 |
早上8时44分 | 运输署开放收费广场( 机场方向) 最左侧的人手收费通道( 第A20 号,原为紧急车辆通道) 供驾驶者使用, 但只能有限度地疏导车流。 |
早上约9时 | 运输署与警方的负责人员到达现场举行会议和指挥。 |
早上9时19分 | 输署决定开始调整临时交通安排, 包括缩小封路范围和尽快开放更多的收费通道。 |
早上9时48分 | 关闭第A20 号通道。 |
早上10时26分 | 加开一条近中间行车线的人手收费通道( 第A13 号) 以疏导交通。 |
下午4时30分 | 开放多一条人手收费通道。 |
资料来源:申诉专员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