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明日大屿造价至少5000亿 团体批:政府“填上瘾”

撰文: 黄静薇 张嘉敏
出版:更新:

特首林郑月娥今(10日)公布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发展计划,包括落实东大屿都会填海计划,由原定的1000公顷扩大至1700公顷,预计可容纳70万至110万人口,亦会研究长洲南大规模海。政府消息人士估计,明日大屿整个项目的造价高达5000亿。本土研究社指,政府是“填上瘾”,而额外增加700公顷填海规模,是对民间诉求视若无赌,“如果真系重民意,点解唔等多3个月,等土地小组份报告?”

林郑月娥宣布推出“明日大屿”计划,在交椅洲填海造人工岛。(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港府于2011年提出东大屿都会计划,透过在交椅洲附近水域及喜灵洲避风塘一带,兴建1000公顷的人工岛,容纳40至70万的居住人口。惟社会不断有声音批评兴建人工岛的成价本高、造地时间较长。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率先在施政报告宣布,立即展开研究交椅洲、喜灵洲的分阶段填海,更提出“加强版”,由原来的1000公顷增至1700公顷,该新增的700公顷土地主要来自喜灵洲以北(见图),料兴建26至40万个住宅单位,供70至110万人居住。

不过,政府人士透露,填海1700公顷并非“硬指标”,仍需待进一步研究,例如人工岛须距离大屿山南部的海岸线最少300米;另亦会一并展开长洲南的填海研究。

新拟建填海蓝图。(发展局图片)

最快今年底申拨款 造价料达5000亿元

政府最快于今年底至明年初向立法会申请拨款,以进行研究和设计工作。首阶段的填海工程可于2025年展开、2028年会有首幅土地落成,首批单位料可于2032年入伙。据悉,发展时间介乎20至30年,粗略估计造价达5000亿,为回应市民对土地的需求,政府将尽量压缩工作程序及同期展开多项前期研究,研究年期可由7.5年减至5年。

此外,计划亦会研究兴建一条新的主要运输走廊,以铁路连接市区,由港岛西北连接交椅洲、欣澳及屯门,由于梅窝属乡郊式用地,不宜作大规模发展,故现阶段不考虑兴建铁路,但仍未定出建造时间表。

消息人士又称,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报告将于今年底出炉,若然届时的民意表明反对兴建东大屿都会,计划仍可搁置。

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公布多项房屋政策。

林郑月娥多次重申,土地小组的公众咨询与宣布“明日大屿”计划没有任何冲突,因政府无停止过研究大屿山,但无回应倘公众咨询结果是强烈反对填海,政府是否愿意搁置计划。她亦指,自己十分紧张轮候公屋人士的处境,“但肯定有人想我们做慢些、或者做不到。”她呼吁反对填海的人士,为香港未来著想,不要因个人喜好凌驾于房屋需求。

被问到《香港2030+》的未来土地需求只有1200公顷,但单是填海,面积已达1700公顷,是否代表不用推展其他土地供应选项,林郑则未有正面回应。

本土研究社:林郑自称重民意 但三个月都唔肯等

本土研究社成员杨夏至批评,林郑漠视民间反对大规模填海的诉求,坚持兴建人工岛,而拟建的单位,更与团结香港基金早前提出填海约2200公顷,提供25至40万伙单位的建议非常近似,批评两者“一唱一和”。

他续指,政府于土地大辩论结束后才突然提出加大填海面积,又提出一并研究长洲南填海,“佢(政府)真系填上瘾!”他质疑此举变相令土地小组多月来的咨询失去意义,“如果真系重视民意,点解唔等咨询报告呢,都只不过系等多3个月。”

杨又称,政府估算填海造价最少4000亿至5000亿,但他认为远不止于此,因数目仍未计算工程成本上涨等,“政府宜家每年都要畀700至800亿基建费,估计以后每一年都要过千亿,政府公帑唔应该咁浪费。”

↓↓ 点击睇图.盘点施政报告2018重点政策 ↓↓

+10

环团:填海区毗邻江豚出没位置 应作详细生态评估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副总监(海洋保育)李美华批评方案为“有大食大”,质疑政府无就额外增加的填海面积作解释。他称增加填海面积至1,700公顷,将令海面面积更挤逼,进一步加重海上交通负担。另外,由于发展方案毗邻江豚出没位置,进一步扩阔填海范围或增加江豚被撞的风险,影响其生活环境。

她促请政府交代填海用途,并聘请具专业资格的独立机构,如大学学者等,进行3至5年的生态评估。

立法会议员尹兆坚指出对“明日大屿”有很大保留及不满,因计划规模庞大,在欠缺评估及研究的情况下,林郑月娥以长官意志盖过专业意见,对项目“一定锤音”,是草率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