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蒙古考察遇病婴检查哭断肠 毅然转科读护士冀不做旁观者

撰文: 邝晓斌
出版:更新:

香港是发达社会,“有病就要看医生”是我们的普遍认知,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医疗制度不健全、认知不足或贫穷等因素,导致其国民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今年8月,9名奥比斯学生大使参加蒙古救盲体验团,到访当地医院及家庭,亲身感受眼疾为当地人带来的束缚,珍惜“看得见”的可贵。旅途不但让港生体会到贫穷地区的艰苦,同时亦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刚刚经历完中学文凭试(DSE)、准备升读大专的杨芯如,到当地儿童医院探访时,听到早产婴儿接受眼疾检查时的凄厉喊声,但当时她只能站如喽啰,甚么也帮不上忙;印象太深刻,芯如更毅然决定,由生物医学科学转读护理课程,立志不再做旁观者。

(左起)王卓萤、杨芯如、陈逸骏及秦月琳为奥比斯学生大使,均为蒙古救盲体验团成员。(邝晓斌摄)

蒙古的眼科护理服务有限,缺乏仪器、培训和基础建设等重大障碍,导致蒙古未能全面应对儿童眼疾。奥比斯指出,白内障是导致当地人失明的主因,约占盲疾个案的四成,每年白内障手术率为每100万人只有1300宗,属亚洲中最低。白内障覆盖率只有56%,即是每 100位需要做白内障手术的病人,只有56位可接受手术。

此外,蒙古每年有多达4万名的早产婴儿要面对“早产婴儿视网膜病变”的危机,早产婴儿患上相关疾病的比率高达三成。

奥比斯早前举办学生大使运动,参与的高中及大专生透过举办筹款活动,为奥比斯筹集救盲经费,再以经费竞逐参与在暑假举行的海外救盲体验团。

获选参与本年8月的蒙古救盲体验团的9名学生大使,行程包括家访、探访当地医院白内障筛查过程、早产婴儿视网膜病变筛查过程及与病人交谈等。

杨芯如(白色T恤)毅然转读护理课程,立志当护士协助病患。(奥比斯提供)

奥比斯早前举办学生大使运动,让高中及大专生参与海外救盲体验团。

参观儿童医院睹婴儿做视网膜病变检查印象最深刻

中学在港青基信书院就读杨芯如是救盲团成员之一,旅程期间最深刻的画面,便是到当地一间儿童医院参观时,看见一名医生为早产婴儿做视网膜病变检查;受强光照射的刺激,芯如直言早产婴儿的哭声十分凄凉,“但系我当时只能够企喺度,咩都做唔到。”

旅程中的某天,有团员知悉芯如刚刚考完DSE,因而趁机问她的升学意向。原来芯如当时已被一个生物医学科学副学士课程取录,兼且已缴交首学期学费,惟她在旅程期间同时收到另一院校护理课程的取录电邮。

婴儿的哭声令她决定做护士

犹豫之际,上述儿童医院的“旁观者”经历,芯如下定决心要当护士,期望将来能照顾病患,“我当时即刻打返香港,叫妈妈帮我去报护理课程。佢(芯如母亲)知道之后都好开心,因为佢都系护士。”

早产婴儿接受检查时被强光照射,因而哭声凄厉。(奥比斯提供)

此外,旅程期间,救盲团成员亦曾探访一名16岁的白内障康复者Timijin,其梦想是当烧焊工人;虽然他在奥比斯的协助下接受手术重拾光明,但由于不能长期在高温下工作,因此被迫放弃梦想,打算转读发型设计课程,当一名发型师自力更生。

香港管理专业协会李国宝中学中五生王卓萤直言,坊间不少人认为捐钱后,相关慈善机构会从中获利,因此希望透过参与救盲团,看看所筹的善款会如何花费。她了解Timijin的情况后,令其有所反思:“应更加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嘅一切。”

秦月琳(右)期望将来能从事制订卫生政策的相关工作,并直言:“自己无资格偷懒。”(奥比斯提供)
+2

圣士提反书院中五生秦月琳表示,期望将来能从事制订卫生政策的相关工作,考察蒙古的经历令她有感:“自己无资格偷懒!”英华书院中六生陈逸骏则表示,其外公曾患白内障,后来及时发现问题,经治疗后已无大碍,“如果佢(外公)系一个蒙古的伯伯,可能会比较难发现,情况可能会唔同。”

今年8月,9名奥比斯学生大使参加蒙古救盲体验团,到访当地医院及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