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辩论‧拆局】林郑解疑团刻不容缓 政治化风险难“拆弹”
长达5个月的“土地大辩论”在上周三(26日)结束,相信各界都会关注特首林郑月娥如何在施政报告中演绎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提交的初步观察报告,以及小组年底提交决定各选项优次的最终报告。然而,早在4月26日展开公众咨询以来,其实当中有一些相关问题,至今仍无清晰交代。如今咨询已经完结,但政府对这些问题似乎仍未有具体答案,有可能令日后拓展得到的土地,亦难应付各持分者的需求,故特首林郑月娥有必要尽快厘清有关问题,以释除公众疑虑。
觅地未考虑“大湾区”发展
首先是今次咨询是以《香港2030+》为基础,但政府并无讲明未来会否有一套完整的更新制度和时间表。须知道这份长远规划的报告,提出未来尚欠逾1200公顷土地应付发展,当中包括230公顷房屋用地,逾300公顷经济用途土地及逾700公顷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及休憩用地等,但其实单单是房屋用地的短缺,已经无计算倘要改善人均居住面积的诉求。
此外,这份长远规划报告在2015年展开,2016年提交政府,当然其中的不少估算,并无包含港府近月力推展的“大湾区”计划,如政府之前预测深圳未来经济增长仅得4.5%左右,显然无考虑到“大湾区”发展因素,而“大湾区”发展对商贸及经济发展土地需求,肯定比港府原来预计的大幅增加。
因此,政府觅地的同时,相应的规划评估便应与时并进,不时更新以应对最终政商发展形势。
林郑要交代加快土地发展审批
另一方面,林郑月娥早在竞选特首时,其政纲已提及研究加快土地发展的审批流程,今次土地大辩论令公众聚焦觅地的急切性,但纵然找到“面粉”,若“焗炉”烘焙时间不尽量加快配合,实在难以尽快提供“面包”应付需求。
外界预期,林郑在今次施政报告中,料会对加快土地及建屋规划和发展程序有进展,但具体安排如何,要拭目以待。
政治风险同样对未来土地发展用途,构成不稳定因素。今次咨询在部分选项产生极大的分歧和矛盾,遑论寻找共识,日后政府就土地发展研究和建屋计划向立法会申请拨款,不排除会遇到不同党派的阻挠,甚至有机会出现亲商界建制派反对公营房屋发展计划,而有关因素更可能会窒碍加快土地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