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病童获癌病良师陪伴度难关 冀读生物化学研治疗方法
青少年本应无忧追梦,憧憬属于自己的未来。不过,2007至2016年间,本港每年新增近180名小童及青少年确诊癌症,病童数目更累增至1700名,接受治疗的病童康复之路困难重重。今年20岁的伍洛桁,4年前确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需要接受骨髓移植,但却出现皮肤上的排斥,服食过多类固醇更令她出现骨枯,惟她获得良师陪伴度过难关,惟老师却于其后患癌过身;面对生命无常,她希望升读大学,就读生物化学,研究出破坏性较低的治疗方法,令其他人生命中不再出现同样遗憾。
总是笑瞇瞇的伍洛桁正值双十年华,也是年轻人拼命追梦的年纪,但却因为确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被逼停学治疗。她直指最初不开心,但明白到“既来之则安之”,及后因有感文凭试压力太大,转校到国际学校。伍洛桁病情多番反复,体会一个道理:“病情难以改变,但心态可以。”乐观背后,来自一位一直陪伴她的补习老师,在她抗癌期间给予鼓励,但该名补习老师及后患上舌癌离逝,面对生命无常,她誓言要升上大学,就读生物化学,希望研究破坏性较化疗低的治疗方法,最终可令其他人,不会体验她曾经历的遗憾。
公立医院物理治疗轮候时间长
现年12岁的张希蓝2岁便确诊脑癌,抗癌路一走就是十年,现时病情基本上受控,但仍要面对不同的后遗症。张希蓝说,因病情自己不时会呕吐,只望可以“尽快呕完”。蓝蓝的母亲直指,除化疗外,康复期间的物理治疗亦有助小朋友康复,但公立医院物理治疗轮候时间长,个中煎熬旁人难以理解。
近十年间,香港累积的癌病童数目增至超过1700人,当中以急性白血病最为常见,占约30%,其次则为脑部肿瘤,占15%,而这些病童在接受治疗后,五年内的总生存率约8成。
家长除要顾及病童的病情外,亦要和病童一起面对重重难关,包括生理、心理、学业及社交等问题。
现时香港有一个非牟利组织“生命小战士会”,是一所儿童癌症互助组织,由威尔斯亲王医院包黄秀英儿童癌症中心的病童、康复者、家长及医护人员共同组成,旨在改善对癌症儿童、严重血病及曾接受骨髓移植病童提供的服务和促进他们的福利。
儿科专科医生梁永堃表示,癌症治疗会对儿童造成身体机能及外观上的不良影响,包括肢体活动能力障碍及发育障碍等,有机会影响小朋友的心理质素,故此他强调抗癌的小朋友在复康路上得到更多支援,可助积极抗癌的“生命小战士”在抗病路上走得更轻松。
柯尼卡美能达商业系统(香港)有限公司将把“生命小战士会”列为“柯尼卡美能达绿色音乐会2018”的受惠机构,把筹得的善款捐助该会推行为期一年的《爱心童行支援计划》,“生命小战士会》主席陈慧儿指,将透过计划,提供各种支援,包括物理治疗、肌肉训练及游戏治疗,让他们可从拾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