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研全面复修“永和号” 加固地基结构 日后或可登二、三楼

撰文: 黄静薇
出版:更新:

位于中环威灵顿街120 号、拥有逾130 年历史的3层高唐楼,前身为当区老店“永和号”杂货,是现时本港硕果仅存的“背靠侧”建筑。在民间团体多番争取下,市建局去年决定将全幢保留,但只会复修地舖该层。市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今(26日)撰写网志,称局方与发展商、保育顾问正研究加固建筑地基及上盖结构,望可进一步活化一、二楼,重现当年华人聚居的生活形态。

市建局为永和唐楼的外墙竖立钢铁斜撑,在楼宇内部则安装交叉支撑架,加强楼宇内外结构的支撑能力。(市建局提供)

嘉咸街与威灵顿街120 号交界一幢以砖木建成的唐楼,前身为80 年历史的“永和号”杂货店,于1930年代开业,曾于日治时期用作盐糖仓库。2007 年纳入市建局重建范围后,“永和号”于2009 年结业,一直丢空至今。

市建局以钢箍套紧整幢永和唐楼的四面外墙,防止外墙的裂痕加深和延长。(市建局提供)

由保留外墙 到全幢活化

市建局过去指“永和号”内部已残破至难以复修,因此只保留外墙,在民间团体多番争取下,局方去年决定全幢保留活化,但只计划将地下改造成地舖。市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在网志表示,近日与合作发展商及其聘任的保育顾问会面,探讨“永和号”的长远活化复修方案,会研究加固建筑的地基和上盖结构,令承重能力及楼宇设施能符合《建筑物条例》。此外,局方会探讨进一步活化一楼和二楼的可行性,让公众日后不但可享用唐楼的地舖,还可登上一、二楼近距离欣赏。

永和号采用“背靠侧”无后巷结构方式兴建,内里结构的木梁面、西江杉横梁等,均属1880 年代的建筑格局。(资料图片)

建筑状况恶化 部分石屎脱落塌下

韦志成指出,由合作发展商委聘的保育建筑顾问,已为“永和号”进行初步评估,发现楼宇并无即时危险,惟建筑物已呈严重老态,包括外墙石屎出现松脱和裂痕,屋顶和木楼板亦已受侵蚀而腐烂。今年6月份的台风更令该建筑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其中在屋顶后方平面位置的部份石屎更脱落塌下,压毁了一楼及二楼的部分木楼板。为免邻近的地基工程影响唐楼,承建商将采用预钻孔式打桩方法,即钻孔至10多米的地底下才开始打桩,减轻地面震动,并会派驻地盘工程师每日检测楼宇状况。

韦志成表示市建局有意全面复修“永和号”。(资料图片)

韦志成又指,结构工程顾问于本月为“永和号”进行部份临时巩固工程,包括在外墙加装五层钢箍,防止外墙的裂痕加深和延长,亦会于楼宇内部加装金属支架和交叉支撑架,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此外,本月中嘉咸市集发生火警,韦志成称“永和号”并没有受到火灾影响,现时结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