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辩论.专访】批公私合营无助规划 伍美琴:出路在新界
发展新界棕地及私人农地,是今次“土地大辩论”中备受争议的焦点之一。中大地理及资源管理学系教授伍美琴指出,政府对市区缺乏规划及愿景,新界的未来规划是香港的“唯一出路”。然而,她反对以公私营合作方式发展私人农地,因为相关农地不单有耕作价值,政府为个别农地提供基建更犹如“一忽忽”发展,无助整体规划。相反,她认为棕地已被破坏,可为政府提供契机重新规划新界发展,同时避免土地被浪费。(访问系列之十)
政府未认真处理新界问题 浪费土地
伍美琴指出,即使在港英政府时期,香港一直都无长远规划。她解释,六七暴动后,政府为安抚市民开始兴建公屋,即使当时有逾8成土地位于新界,惟基于中英条约问题,政府只能转以填海发展,“从这些已可见,当时的规划不是为长远愿景而设计,缺乏对未来的想像。久而久之,大家便觉得填海是理所当然。”
市区缺乏规划,新界土地亦无法幸免,新界不单面对农地破坏、棕土等问题,不少发展商更囤积土地。伍美琴坦言,政府从未认真处理新界问题,令土地现时不能用得其所,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她认为政府应重新规划新界土地,“它们是香港的希望,如果做得好,香港将可重回健康发展!”
应先发展棕地 公私合营难发展
为解决新界问题,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亦有将棕土及私人新界农地纳入选项之一,惟小组多次明言,棕土零碎且分散,令土地难令发展。伍美琴反对相关说法,更强调“零散”亦可发展,更批评:“这只是对于大型发展商而言,大鸡唔食细米,这才叫零散!”她指出,相关土地可交由小型发展商,或年轻建筑师及设计师负责,令发展更多元化。
同时,公私营合作发展私人农地亦备受争议。伍美琴指出,若政府在私人农地周遭兴建配套,即使可释于土地潜力,但同样缺乏规划上的全面策略,不单“一忽忽”发展,亦忽略相关农地更可能适合复耕多于发展,“殖民地时期到现在,政府一直无作好新界规划,只放任发展商囤地,囤到够,就顺理成章话合作!”
政府收入依赖卖地 楼价不断攀升
除了规划问题外,伍美琴认为高楼价与卖地制度息息相关。伍美琴指出,政府库房收入有三分一均来自卖地,加上卖地计划奉行价高者得,发展商会不惜向银行借贷,以高价投得土地,令楼价不断攀升。
她认为,政府有必要检讨现行制度,她说:“如果政府经常依赖高地价政策,变相很容易与地产利益挂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