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重塑香港采石业二百年历史 冀政府参考外地保育石矿场

撰文: 李家伟
出版:更新:

土地大辩论进行得如火如荼,政府亦将填海造地列社其中一个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常说“移山填海”,但香港用以填海的建筑和砂石原料,原来超过百分之九十都是依赖进口。
虽然现今碎石原料都来自外地,但由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设系兼任教授潘新华领头的研究团队指出,石矿业曾经是香港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除了能自给自足,更可以远输海外。
潘新华认为,香港的采石业曾经在香港土地开拓发展历史中担当一个重要角色,认为政府可以参考外地保育经验,将保育现有石矿场纳入发展蓝图。

潘新华(右)带领的研究团队指出,香港采石业曾经在香港土地开拓发展历史中担当重要角色,建议政府可以参考外地保育经验,保育现有石矿场。(李家伟摄)

石矿业曾是香港经济支柱

在英国殖民政府的管治初期,原来石矿业是继鸦片转口后的其中一个香港经济支柱。研究指,香港古时位于活跃火山带,出产的花岗岩属于最优等的一级石材,在1842年开埠时,香港岛四分之一的人口都从事采石有关工作,港九新界的矿场超过一百个,香港建筑原料曾经可以完全自给自足。

而香港现时仅余的历史建筑如赤柱的美利楼、终审法院大楼等,其实都是用本地出产的花岗岩石建成。除了满足本地需求,当年本地出产的花岗岩更供应邻近的广东和远销美国三藩市。

研究团队指,香港古时位于活跃火山带,出产的花岗岩属于一级石材。不少香港著名历史建筑物例如已迁移到赤柱的美利楼、中环茶具博物馆、终审法院大楼等,都是采用本地出产的花岗岩建成。

以往香港石矿业除了供应本地市场,更会出口花岗岩至广东省以至美国三藩市。研究发现,在1888年落成的广州石室教堂所用的花岗岩来自香港牛头角及茶果岭两个石矿场。另外,位于美国三藩市金融区、现已拆卸的 Parrott Building,为了达致防火功效也采用香港石材,当年是由香港用船将花岗岩运到三藩市,并有香港工人随船到美国,协助兴建大楼。

曾经在美国三藩市金融区、现已拆卸的 Parrott Building,原来也采用香港的石材。(李家伟摄)

学者:香港采石业有近200年历史 曾担当重要角色

潘新华称,香港的采石业有近200年历史,形容采石业曾经在香港土地开拓发展历史中担当一个重要角色,然而现时香港运作的石矿场只有蓝地矿石场,只应付到少于百分之十的本地需求。

他坦言现时即使政府正研究地方再开采石矿,亦难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但可以考虑提高供应量,当遇到石矿运送意外时,政府亦有相应的库存减低损失。他又指,政府可参考如新加坡等外地的保育经验,在发展规划时一并考虑环境保育因素,将保育现有石矿场纳入发展蓝图。

潘新华(右)手持往时用作提醒采石工人将进行爆破工作的铜锣。(李家伟摄)

现时本港只有蓝地矿石场维持运作,产出只能应付不多于一成本地需求,研究团队认为政府可参考外地保育经验,在规划时一并考虑环境保育因素,将石矿场纳入保育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