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的儿女】港大追踪研究数千港B 研究员呼唤“失散BB”归队
一九九七年,对不同港人有不同意义;对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而言,一九九七代表着本港首个活生生的大型医疗数据库。“九七的儿女”项目是港大团队的瞩目研究,招募了逾8,000名于1997年4月或5月出生的婴儿,追踪他们以分析流行病缘由,为制订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可靠证据,如控烟、推动母乳喂哺等。廿一年过去,计划的活跃参与者由逾8,000人缩减至约3,600人,研究团队期望更多“九七的儿女”早日归队,勿让这个大型研究计划中断。
要找出流行病的根源,不少国家都会收集一定数量的医疗数据,用作研究及对比,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为例,1990年代初开展名为“ALSPAC”的计划,收集了逾14,000名孕妇及其家庭成员的数据。在香港,由港大公共卫生学院牵头的全港首个出生队列研究计划“九七的儿女”在1997年开始,共8,327名97年4月至5月出生的婴儿参与,占当年4月至5月出生婴儿的88%,提供自身数据,务求让团队找出流行病的成因。
“九七的儿女”的数据在过去廿年曾经公布多项研究结果,包括以配方奶喂哺婴儿,有可能增加短、中期的患病风险;出生时体重较轻的小孩,生长速度会较慢;以及二手烟、三手烟对初生婴儿的影响,研究结果更间接推动政府于2007年公布的公众场所禁烟政策。
生物库收集身体样本 为日后科研准备
这批“儿女”自出生到18个月大的数据定期填问卷交给研究团队,至2005年,团队再次跟进参加者的生长数据。最新一次数据收集是在2014至2016年。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欧阳兆伦表示,收集了约3,600多位参加者的样本建立生物库,包括血液、头发、分泌物样本等,全部存放在摄氏负80度的冰箱中,预计每隔10年需收集一次样本。
欧阳兆伦指,收集样本可以为未来研究铺路,他解释可能现时未有相关科技分析样本,或者该技术费用高昂,生物库可为日后的研究做准备。他透露,日后研究的大方向之一会是基因研究,很多意见认为,研究一个人的基因排序可以看出与疾病的关系,研究成果同时有助了解亚洲人的疾病风险因素。
另一研究方向则会是血液分析,欧阳兆伦指现有化学技术,只需极少量的血液样本,便可仔细分析血液含量,例如血液中的奥米加6、血脂的好胆固醇分类都可以分析得到。欧阳兆伦透露生物库现时储存了每位参加者约30毫升的血液,希望日后可做到以最少量的样本做到最多研究。
参加者不断缩减 研究团队吁寻回“儿女” 共同推动公共卫生政策
现年21岁的Angel和Felice分别在本地及海外攻读大学,两位都是“九七的儿女”一员。Angel透露初中时,透过计划提供的身体检查时发现自己有轻微脊柱侧弯,之后获转介接受定期的物理治疗。至于Felice则指自己成功克服抽血的恐惧,让研究团队收集血液样本,又自觉成为计划一份子是幸运,有机会接受免费健康检查,她希望年老后一旦生病,“可以揾得返发生咩事”。
研究团队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参加者的人数不断缩减,欧阳兆伦指自己身为整个计划的第四代研究员,不希望前几代人的努力付之一炬,而本周六(28日)在港大举行的大型聚会,将当年“九七的儿女”聚集起来,为公共卫生政策继续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