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黄远辉、黄泽恩不是“尿壶” 请政府放过土地小组吧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数近年香港房屋政策最荒谬一幕,房委会贱卖“红湾半岛”事件应算是其中之一。话说政府被指无咨询过房委会就妄下决定,引起极大争议。时任房委会委员王坤曾经形容,房委会委员对政府而言犹如“尿壶”,用完即弃。为何今天要旧事重提?最近社会就土地供应问题闹得热哄哄,特首林郑月娥7月初忽然重提填海,政商界却配合“声援”支持;期间亦传土地专责小组正研究公私营合作方式,更指政府有意把土地及建设咨询委员会升格,作为审批公私营合作的独立架构。传言四起之际,令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和土地及建设咨询委员会主席黄泽恩,近日要四出澄清,既指填海不是唯一方案、土地组无讨论公私营合作任何方案,连土咨会升格也闻所未闻。如今“土地大辩论”尚未完结,对最终的土地选项却已有“前设”,整个土地小组有被架空之势,连政府正倾向那些选项及如何部署,相关架构主席亦可以毫不知情,但竟需要为此频频解画。眼见“双黄”窘态,公众或许需要代表两人向政府问一句:可否放过这一群“义工”呢?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料施政报告落笔时未有咨询结果 土地小组将综合意见向政府反映

官方对填海姿态惹争议 要黄远辉“补镬”

事缘林郑月娥本月1日与传媒茶聚时,提到个人支持以填海作为大幅增加土地供应的选项,又表明希望透过土地大辩论,得出“为香港、为未来、要填海”的共识。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等,连日来亦先后出面和应。

香港造地工作停滞多年,将填海列为土地供应来源之一本身并无太大问题,特首亦有权拥有个人意见。可是外界最为诧异的,是林郑“希望”小组的咨询可达到某个特定的“共识”,已如同直接越过咨询。而她只提填海却不提其他选项,也令公众质疑咨询的公正程度。

于是,黄远辉前日(21日)在电台节目中,就需要替政府近日的言行“补镬”降温,表示即使最终选择填海,亦不能是唯一方案,因为一个选项不可能满足至少1,200公顷的土地需要,又再一次强调咨询无前设。

政府倾向以公私营合作发展私人农地,现时更传有“五五比”的公私营房屋供应比例。(资料图片)

黄泽恩任土咨会主席 不曾听闻“升格”一事

至于公私合营选项,小组被“架空”情况就更明显。林郑月娥去年提出首置上车盘时,已早早放风指会以公私营合作模式推动,又冷待以《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发展商囤积的农地。在土地大辩论开始前夕,各路政商界人士亦率先吹捧公私合营。

在这种背景下,近日传出政府有意在公私营合作发展私人农地时,公私营房屋“五五分帐”,并将土咨会升格执行相关事宜,更是让“政府已有内部决定”一说,再添几分可信度。

首先,由一个咨询架构来决定某个特定土地选项日后如何运作,本身已经不合政治伦理,因这已等同“制造前设”。更大问题是,黄远辉、黄泽恩前日(21日)出席电台节目时,都澄清没有听过有关说法,重申“五五开”是来自公众咨询的意见。其中黄泽恩本人甚至身为土咨会主席,是委员会的主事人,竟对有关土咨会升格说法全不知情,可谓匪夷所思。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 (中)及副主席黄泽恩(右)。(资料图片)

政府架空房委会 前车可鉴

诚然,政府是否打算将土咨会升格、公私营合作五五开,仍有待时间验证,但公众对此仍可有“合理怀疑”。因为政府在政策出台前,已有既定立场,最终跳过主理政策/咨询的机构作决定,可谓早有前科。

董建华政府2002年推出“孙九招”等停建居屋措施,以至文首提及的红湾半岛事件,都被指没有咨询过房委会意见。所以王坤口中所讲的“尿壶”,是指政府对其辖下机构,有需要时就拿出来用,用完就丢到一旁不再理会。

同样道理,数年前政府委托港大社工系荣休教授周永新研究退休保障方案,后者向政府建议免审查的全民退保,最后被定性为“未经深思熟虑的意见”。现时社会上就有不少声音指出,黄远辉随时变“下一个周永新”:只要结论不符合政府心意,什么意见也无用。

王坤当年曾形容,政府无咨询过房委会就自行拍板处理红湾半岛,如同把房委会委员当成“尿壶”。(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填海、公私营合作明显“跑出” 还继续咨询干嘛?

因此,观乎林郑月娥去年上任至今,政府对于18个土地选项的意向,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可以预期,填海、公私营合作将是政府的首两个选择,至于公众关注的粉岭高尔夫球场问题,可能在应付政治诉求下局部收回。那么动用《收回土地条例》呢?想想好了,认真便输了。

林郑早前指出希望9月底咨询期完结后,要求黄远辉可先整合初步意见,让她在10月施政报告有所交代。此番话固然可以解读成是出于“想尽早处理房屋问题”,但政府似是倾向某一特定选项,土地小组对比起一个咨询机构,更似是政府外判出来缓冲反对声音,到政府要一锤定音时,小组仅仅是“被知会”,其职责并非收集公众意见,而见将意见“整合”成政府的心水选择。

另一件可以预期的事,是既然公私营合作已经有了具体实行、拆帐安排,由今日起直至10月施政报告正式发表期间,很可能会再有政商界猛人或政府官员进一步吹捧公私合营的好处,甚至有更具体的方案流出,继续“营造有利条件”。

究竟“填海加公私营合作”这条林郑“私家Q(赛马术语即连赢位,买中跑第一或第二名马匹)”是否跑出?未来两个多月内的舆情推动,相信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