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2018】梁智鸿出书谈社会分裂 批目前只有“I”无“We”
有“金刀梁”之称的前医管局主席梁智鸿首度出书,大谈多年医生及公共服务生涯。梁智鸿指留意到社会越趋分裂,不同立场应该要理性讨论、求同存异。他又表示要埋下伏笔,读者要到书展揭晓。
手术空余时间写 写英文因中文“九流”
新书名叫《理性的呼唤──从手术室到社会大舞台》,分别有中文及英文版本。梁智鸿说,留意到现在社会太过分裂,所有人均各持己见,“字典里没有We和us(我们),只有me和I(我)”,希望能透过以往经验,证明求同存异的重要性,并劝喻社会应作理性讨论。
梁智鸿直言写书对他无甚难度,“两个手术之间没有别的事要做,就坐在地上写”,用了五个月左右完成214页的著作。但梁智鸿只负责英文版本,因自己中文十分“九流”,又笑指书本尚未完成印刷,不知能否赶及书展。
回顾公职王生涯 最难忘仍是沙士
回顾整个公职生涯,梁智鸿称对2003年沙士印象最为深刻,“因为我喺正风眼”,原因是他就是当时。但他亦坦言自事发起,从未认为医管局需就此事道歉,因他们没有犯错。梁智鸿又认为免费医疗虽好,但太多滥用问题,故于2002年任医管局主席时引入急症室收费。当初提议收取200元,但至去年调整后亦只加到180元,梁智鸿透露现任医管局主席、其胞弟梁智仁亦想调得更高,但遭政府反对。
梁智鸿于1998年经医学界功能组别加入立法会,认同功能界别是小圈子选举,却觉得并无问题,“一入立法会便是用专业知识服务全港市民,而非只为自己的界别”,更直言若认为有毛病,是办事的人有问题。梁智鸿亦分享指担任标准工时委员会主席期间,学会了很多,包括如何谈判、如何令劳资双方共存等。梁智鸿认为劳资永远存在分歧,不应只抽取一部分问题讨论,而是宏观地寻找求同存异的方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曾任港大校务委员会主席的他亦谈及副校长任命风波,称绝对同意学生在那个年纪要有理想,因此亦有帮时任学生会会长冯敬恩写求情信,并与他有过书信来往,但他强调应以正确手法实践理想。对于港大新校长即将上任,梁智鸿表示未有见过张翔,无法评价他是否合适,又指自己离任后便不会再“指指点点”。他希望未来校长能具高学术水平、行政水平、筹款手腕及社会触觉,并指要给予空间让他学习。
父亲启蒙兄弟从医 三父子港铁站“重逢”
梁智鸿指为了写书,忆起了很多关于父亲的画面。当年父亲于港大医学院毕业后决定到香港仔从医,救助当地渔民。梁智鸿记得即使8号风球、或是大年初一,父亲亦无惧安危或不好兆头,到船上为渔民诊症,为兄弟二人立下博爱济众的形象,更成为以后行医的目标。
梁智鸿早前发现港铁香港大学站内的百年历史墙中,印有父亲当年与港大同学的合照,特意叫上弟弟梁智仁一同与父亲“合照”。梁智鸿称要为读者留下伏笔,猜猜相中谁是他们的父亲,并提示父亲同样发型是中间分界,但比自己英俊,答案就在书中。
梁智鸿会和前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于下周六(21日)出席书展讲座,探讨“高永文眼中的梁智鸿,梁智鸿眼中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