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年会】台湾IT人变身农夫 引入手机耕田、航拍AI捉虫

撰文: 萧辉浩
出版:更新:

以往农夫耕田全是听天由命、靠的是多年累积下来的传统经验。台湾IT人陈幸延一年前将科技引入传统农业,利用开源编程研发出售价比市面平75%的泥土水份探测器、开发可监察田里植物生长情况的手机应用程式、以至利用航拍和AI找出有害虫的植物。目标是减低农民耕作成本、长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农业模式。

陈幸延大学资讯科技学系毕业,曾担任程式编写员,直至近年转型为“数码农民”,透过网上集结各方人士合力开发有助农业发展的科技。例如自行研发量度泥土养份、水份等指标的监察器,农民只需下载手机应用程式,何时施肥、灌溉、收割等即一目了然,售价亦比现有同类产品便宜75%。

陈幸延的实验农场同时种植十多种作物,希望全年都有稳定收成和收入。(受访者提供)

除此以外,他和团队亦研发其他技术,例如利用航拍找出农作物是否健康,再针对性找出是否有害虫;利用人工智能按照农友提供的图片和描述,推测害虫种类。凡此种种,都是希望为台湾农业找出一条新出路。

陈幸延解释,现时农民收成有约二至三成会被浪费,若能透过大数据分析有望减少浪费,增加农民收入。此外,现时许多台湾农民只种单一作物,容易因天气、虫害等影响收成,收入听天由命。他希望透过技术改变台湾农业生态,利用监察器让农民可同时监察十多种植物的生长情况,令农民全年均有收入。

被问及为何使用开源编程时,他解释开源编程开发成本较低,也较容易修正或开发作其他用途,长远期望能做到全台湾各区都有小型农场,为当区市民提供新鲜蔬菜,同时减低运输所造成的污染。另外,亦希望透过收集和整理农业数据,让台湾人即使日后传统耕作智慧失传,也可按数据去耕作,长远让台湾农业可持续发展。

香港开源年会为本港规模最大的开源科技会议,刚于本月16及17日于沙田科学园举行,邀请数十名本地及海外开发者分享最新开源发展,内容涵盖程式开发、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等,共吸引近600人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