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身又医心 纾缓专科开荒牛退休 难忘癌妇赠亲织颈巾
外科医生手起刀落切去病人肿瘤,与相对“温柔”的纾缓医学互相配合,后者用药、用心,缓解病人肉体及心理的煎熬,让末期癌症及器官衰竭病人,平静走过人生最后一段路。
葛量洪医院纾缓医学科主管、60岁的沈茂光行医35年,是香港纾缓科开荒牛,职业生涯将走向另一个阶段,月底退休;让他坚持数十年这门不能赚大钱的学科,或许是要回应年少时对血癌病人无计可施的“亏欠”,也是来自病人鼓励:“有个末期癌症病人病到五颜六色,还要开感恩会多谢医生;这推动到我们继续做下去。”
1981年,沈茂光还是个年轻医生,每日长驻玛丽医院,经常照顾肺癌及血癌病人。“那时见到很多年轻血癌病人要打化疗药。打完不好还可怎医呢,没有答案。好像觉得(自己)不够材料帮他,有欠缺似的。”那时候,发展纾缓医学的种子已悄悄埋下。沈医生在上世纪八、九十代,辗转到不同疗养院任职,又曾到英国深造,借镜当地的经验,至1997年终与志同道合的医生成立香港纾缓医学学会,翌年争取到在港成立纾缓医学专科。
病人送手织颈巾 推动做好纾缓科
行医多年,沈茂光难忘5年前有个末期乳癌女病人,送他一条小小的手织冷颈巾。他说,那病人因癌细胞入骨,手、脚骨也断裂。虽然长年卧床,却每日密密织毛衣、颈巾送给亲友,好让自己感觉到仍能对别人有贡献。她临终前的两星期,主动要求举行感恩会,说要多谢医护的照顾,沈茂光说:“她推动了我们继续做下去。”那条小小不起眼的颈巾,在沈茂光眼中一直发闪发亮,珍而重之的收藏。
不动辄跟病人说“冇得医”
沈茂光送别过不少病人,让他体会到,走到生命尽头,最重要还是亲人,“(走到人生最后的)不是炒股、炒楼,不是有多少丰功伟绩。”他说,纾缓治疗不止照顾癌症末期病人,还有肾衰竭、心衰竭,或患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脑科病人等。纾缓治疗为病人提供药物、心理辅导,“不能够动辄讲‘冇得医’,要带给病人希望,陪伴他们。”当病人不幸去世,医护人员也要疏导家属的哀伤情绪。
不少人或误解纾缓科病人大多“等死”,沈茂光说其实不然,“病情早期的人也会收。如今有一半病人是出到院的”。他见证纾缓病床由全港寥寥数张,到今天有16间公立医院营运合共300多张,全港亦已有30多名纾缓科专科医生。他本月会退休,刚荣获今年度医院管理局杰出员工奖,但笑言很大机会很快又回到公院,冀把经验传授新一代医生。
末期肺癌病人、42岁陈计𬭚去年底在玛丽医院完成电疗治疗后,转往葛量洪医院纾缓科病房。他赞扬纾缓科医护为病人医身又医心,不止一味处方大剂量吗啡为他止痛,医生巡房时也非“赶时间”,可让他仔细了解病情,感觉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