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百呎纳米楼成风 谭小莹早预见 规定市建局重建单位最细260呎

撰文: 黄静薇
出版:更新: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形容,这一代的香港人“住得细、住得贵、住得挤”,要解决房屋短缺的问题,就要从土地供应著手。面对楼价高企,发展商“将货就价”,推售细至100余呎的纳米楼。曾任市建局行政总监的谭小莹接受《香港01》专访时透露,早于4年前便看到单位愈建愈细的大趋势,决定在发展协议内订明单位面积最细不可少于260平方呎,“如果没有(限呎),可能低至150至160平方呎都有,所以我觉得(市建局)是做得好。”市建局回复《香港01》表示,该局于2011年开始研究限呎的可能性,至今已有14个项目与合作发展商订下相关的限呎协议。(系列之四﹒完)

市建局于2016年推售资助房屋“焕然壹居”。(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近年不少发展商推出㓥盘应市,面积之细令人咋舌,由面积只有152平方呎、另设约80呎平台的佐敦“Ava62”;至最细单位只有128平方呎的屯门新盘“菁隽”,面积几乎与一个车位无异。社会上有不少声音批评,此类的“㓥盘”脱离市民真正的居住需要,期望政府在卖地中加入“限呎”条款,然而,发展局局局长黄伟纶于今年的卖地计划中表明,政府无意推“限呎”,避免推高楼价。

谭小莹透露自己任职市建局期间,与员工一同商讨应在发展协议中加入最细单位不可少于260呎的限制。(欧嘉乐摄)

事实上,作为公营机构的市建局,由2014年起便与发展商合作项目的发展协议内已订明,重建单位的室内实用面积,扣除露台及工作平台外,最细的单位不可以少于260平方呎。

市建局前行政总监谭小莹接受访问时表示,当年已留意到不少新楼盘单位愈建愈细,与一众同事商讨后,参考香港各楼盘的单位布局,例如长形、方形的面积大小,于是制订出重建单位的实用面积,扣除露台、工作平台,规定最细单位不能少于260呎,“无论如何也要划条界线,(单位)不可以太大,260平方呎当时觉得可以,现在也证明了是可以。”

现时有不少私楼楼盘的单位面积小至100呎。(资料图片)

她续称若然在协议内订明最细呎数,能预想现时的单位可能细至160平方呎左右,“所以我觉得是市建局做得好的地方。”

市建局早前以破纪录高价、每平方呎近2.4万元收购位于西营盘的旧楼,被问到会否预料日后当局会“卖贵楼”,谭小莹就指港岛区的楼价高,相信市建局也是采用既有的计算准则,“他(市建局)也不能够强硬压低收购价。”

市建局:至今有14个项目订下最细单位面积市建局回复《香港01》表示,局方于2011 年起研究,及至2014年起与合作发展商签订最细实用面积的协议,主要是考虑到此类单位需有足够空间摆放洗手间、煮食炉及雪柜等基本设施。最早推出的项目,其限呎单位不可少于300平方呎(包括露台和工作平台),及后13个项目则不可少于260平方呎,(扣除露台和工作平台),项目分别位于深水埗、马头角、筲箕湾、大角咀、中西区和旺角,大部份仍在规划或兴建阶段,未在市场上出售。此外,启德焕然壹居及马头围道╱春田街的两个资助房屋项目,亦会限呎推售。该局会视乎市场上的需求,适时检视最细单位的呎数下限。

除了市建局外,有政府作为大股东的港铁亦有兴建限呎的单位,据港铁回复《香港01》,港铁物业发展项目的招标条款中,已对单位面积设有要求;亦提供不同类型和面积的单位。

系列之一:专访谭小莹:收地较公私合营更公平 法例赋权政府处“不败之地”​

系列之二:评曾钰成智库提公私合营“好理想化” 谭小莹:设咨询架构增信心系列之三:天水围公私营合作 发展受限 保地产商利益被诟病

早前有消息指政府正研究于港铁上盖兴建公共房屋,小蚝湾车厂是选址之一。(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市建局曾于2016年将位于启德的焕然壹居部分单位用作资助房屋出售。(资料图片)

市建局有财政目标 难建公屋

近月有传媒报道,港铁与政府正研究于车站上盖建公营房屋,市建局作为一间公营机构,是否亦有责任兴建公营房屋,但谭小莹对此有保留,因为根据《市区重建条例》,市建局并非不可建公营房屋,但就有清楚写明需要谨慎处理财政,政策上要以自负盈亏的方式营运,意味著局方财政上不可亏损,“你要我起公屋有甚么所谓,但我收地的钱,谁给我?你(政府)给我钱吧。”

市建局曾于2016年将位于启德的焕然壹居部分单位用作资助房屋出售,谭小莹形容该次仅是机缘巧合,该项目本来是预留于受重建影响的业主“楼换楼”,“并不是市建局有心去兴建资助房屋。”

她提醒若然要在重建项目兴建公屋,所付出的成本可谓非常高,政府和市民均需认真考虑清楚,是否值得动用庞大公帑去兴建公营房屋。

上文节录自第116期《香港01》周报(2018年6月19日)《公私营合作方案难寻社会互信 谭小莹:收地符合公益 毋惧司法覆核》。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