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曾钰成智库提公私合营“好理想化” 谭小莹:先咨询增市民信心

撰文: 周伟强 陈润南 黄静薇
出版:更新:

公私营合作惹来“官商勾结”的指控,商界纷纷开腔支持、建制背景浓厚的智库如团结香港基金、智经研究中心及香港政策研究所的“香港愿景计划”,也先后为公私营合作“背书”、“护航”,令事件更添疑团。市建局前行政总监、香港规划师学会前会长谭小莹认为,倘政府坚持落实推行公私营合作,应成立独立于政府架构的咨询委员会,公开发展商提供的建议,铺陈利弊,令市民全盘掌握公众利益何在,以及公私营合作的谈判基础,只有在阳光底下展开谈判,才能消除大众对“官商勾结”的疑虑,重新建立互信的基础。(系列之二)

谭小莹认为要推行公私营合作,关键是政府要开诚布公,令市民安心及信任。(欧嘉乐摄)

谭小莹形容现时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信心薄弱,要重拾互信,关键在于如何增加透明度,重申《收回土地条例》是在现有的框架下,达至对公平公正的结果。

评曾钰成智库方案“好理想化”

不过,相对鼓励政府动用《条例》收回私人土地,民间三个大型智库更倾向力撑公私营合作,当中包括由身兼土地小组成员的前立法会主席曾钰成牵头成立的智库“香港愿景计划”,月前发表研究报告建议“由下而上”方式,即由民间主导、让私人界别自行将业权分散或难以发展等土地协调整合,再交由政府审批。

谭小莹认为方案理论上可取,但不讳言“好理想化”,因为要假设各个业权人的知识水平和财力相约,可以在同一基准下洽谈,现实却是各持分者无法平起平坐去商讨,保证各人的利益不会因此而被剥削,“为什么你要割我的地做农地,而你就是住宅地?”

民间三个大型智库更倾向力撑公私营合作,当中包括由身兼土地小组成员的前立法会主席曾钰成牵头成立的智库“香港愿景计划”。(资料图片)

开诚布公 方令市民安心

然而,若然为期五个月后的土地大辩论,得出社会上的大多数均支持公私合营的方案,而政府又决意推行时,谭小莹认为政府必须思索出令市民安心的方案,“当发展商A、B、C都有地的时候,政府和谁合作会有最大的利益呢? 如果20公顷和100公顷,当然是希望投资100公顷,可能可以换来50公顷的土地兴建公屋,但如果是发展商私下与政府商讨,市民就会想这是否真正最好的选择呢?”

谭小莹认为,政府可参照海滨事务委员会的模式,设立一个公私营合作咨询委员会,披露会议内容及公开发展商提交的计划建议,包括所涉面积、政府投入基建的费用、发展商须付地价等,让公众得悉各方案的利弊、公共利益何在以及政府采纳的因由,“大家可以在台面上知道,哪一块最完整、最快完成发展,最后推荐给政府,市民又知道成件事的发展,大家可以安心。”

系列之一:专访谭小莹:收地较公私合营更公平 法例赋权政府处“不败之地”系列之三:天水围公私营合作 发展受限 保地产商利益被诟病

【启动“土地大辩论”】 土地房屋被林郑视为施政“重中之重”。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于去年9月成立,由黄远辉任主席,就未来土地短缺寻求解决方案。经半年讨论后,小组于今年4月底开展咨询,就18个土地选项收集公众意见,现正进行第二阶段,即公众参与活动,小组正于各区举行巡回展览及问卷调查。不过有关注团体质疑,政府对土地大辩论有前设,目的只是为公私合营发展私人农地开路。(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她强调即使发展商的申请获委员会,最终亦不能漠视既有机制,需要提交给有法定权力的城规会去审批,“(委员会)不是拥有实际的权力,而是给予市民信心。”

不认为土地小组有前设

小组自去年9月成立以后,被外界多番抨击咨询有前设,而公私营合作便是特首林郑月娥最大前设。谭小莹却不认同此看法,在土地短缺的情况下,政府不会只选择推行其中一至两项,相反,政府会视乎赞成的多寡,决定发展的优先次序,“每个选项迟早也会做,只是多人赞成,就会做得愈快。”

她认为中长期的土地供应仍然要依靠传统的发展模式,例如填海、开发新发展区等,“个人而言,香港怎能完全不填海?怎能完全不做新发展区?私人游乐场契约到期后,为什么不可以检讨呢?”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上任以来,多次重申要以全面、宏观的态度去检视土地选项,冀能凝聚社会最大的共识,被问到咨询最终是否能为社会寻找共识,解决现时的土地问题,谭小莹留下一个空白的答案:“有些事情应该是愈辩愈明,辩论后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赞成、反对,而非昔日沦为“口号式”的争辩。”但政府最终是否会从善如流,聆听民意,她认为此刻难以断言下论。

上文节录自第116期《香港01》周报(2018年6月19日)《公私营合作方案难寻社会互信 谭小莹:收地符合公益 毋惧司法覆核》。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