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顾问护师】生要抢救、死要“好死” 病房里感悟悲欢离合

撰文: 陈倩婷
出版:更新:

深切治疗部(ICU)是分秒必争、起死回生的部门,抢救严重病患的同时,ICU护士还要照顾病人家属的心灵,缓解他们面对至亲突然离世的伤痛。在玛丽医院ICU工作逾廿年的顾问护师黎自强 Peter,试过捧着俗称人工心肺机的体外膜氧合器(ECMO)跳进的士,由玛丽赶往元朗博爱医院抢救心脏停顿的病人;亦试过退在病床布帘之后,引导家属陪伴病人走最后一程,让病人得以“好死”。“我觉得自己似足球场上嘅中场。”的确,瞻前顾后一词,概括了Peter的工作模式。【公立医院顾问护师系列之二】

Peter试过携带ECMO跨区拯救病人。(卢翊铭摄)

曾由南区“飞的”到元朗 救心脏停顿病人

从港岛南区的玛丽医院前往元朗的博爱医院,约31.5公里。Peter忆述于2015年,一名年轻的女病人因急性心肌炎,于博爱医院昏迷及心脏停顿,他和另一名护士及两位医生立即带着ECMO跳上的士,赶往元朗抢救。对,是的士而非救护车,他解释:“现行政策,救护车上面一定要有病人或待移植的器官,而且夜晚医院一般安排唔到车”。

Peter记得,他们当晚10时半接到博爱的电话,10时45分跳上的士,下车奔向病人,再为其接驳人工心肺时已是11时30分,病人的心脏已停顿超过1小时。经一轮抢救终将病人成功救回,他们其后“连人带机”将病人转到玛丽医院ICU留医约10天,女病人最终康复出院,她的大脑未有受损,Peter形容这次救援是一场奇迹。

救急扶危非ICU全貌 临终护理同样重要

玛丽医院自2010年引入ECMO以来,心脏停顿的病人救活率由以往的5%大增至现时的30%。作为ECMO发展的见证者之一,Peter有一定的成功感。不过冲锋陷阵以外,他身为ICU的顾问护师,不论前中后方都要兼顾,“以踢波嚟讲,我就好似一个中场”,他时而需“落场”救人,时而退一步规划病人的康复疗程,以及安抚病人家属。

“ICU畀人感觉系冷冰冰,好多仪器,好硬嘅approach(方式)。”自1995年从玛丽医院护士学校毕业后,Peter进入ICU工作23年,担任顾问护师一职亦已6年,他深明眼前的病人情况危急,很可能在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内急转直下,医护需在短时间内与病人家属建立关系。Peter自言是一个较内歛的人,“一开始都比较难开口去安慰佢哋”,不过随着资历渐深,他知道自己需要成为更全面的护士。

争分夺秒背后,ICU有其温柔体贴的一面。(卢翊铭摄)

要让病人“好死” 先要引导家属表达爱意

人生有四个阶段,“老、病、死,都会喺ICU发生”,Peter认为要让病人“好死”,护士要好好引导家人敞开心扉。在我们的社会,家人之间的爱意一般来得比较含蓄,很多时会以“在心中”带过,不过Peter引用台湾广传的“四道人生”,在最后阶段,他会鼓励家人陪伴在侧,并向病人“道谢、道爱、道歉、道别”,让病人能够“好死”。

ICU的护士除了要救急扶危,亦要照顾好家属的情绪。(卢翊铭摄)

避用ICU禁语 破例让家属为遗体抹身 缓解丧亲之痛

有一句说话,平日我们可能会跟刚丧失亲人的朋友说,但在ICU却需要避用,就是“节哀顺变”。病人刚刚离世,Peter指家属对这类安慰说话未必“听得入耳”,反而应给予时间家属接受事实。

曾经有一位ICU女病人已经无心跳,但其家姑坚信媳妇会醒过来,不让医生“certify”(宣告死亡)。Peter明白当下难以纠正她的想法,便和其他同事选择退居布帘之后,任家属留在床边,待几个小时后再跟家属解释,并破例让家属与护士合力,亲手为病人遗体抹身。

Peter解释,由于不少病人身上可能会有伤口,插着一条又一条喉管,家属未必能够接受,遇上这些例子,护士需以家属的感受出发,让他们为至亲“做到啲嘢”。家属失去至亲的无力感,需靠医护的耐性及同理心,一步步化解。

入行逾廿年,Peter学会接受生命有终结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不让情绪影响工作。(卢翊铭摄)

初入行易受情绪触动 花10年光阴慢慢放下

在ICU廿年间见尽生死,教懂Peter对生命的尊重。Peter坦言初入行时,某些病人的境况会让他感到唏嘘,亦有鼻头一酸的时候,不过他明白作为专业的医护人员,要“够硬净”控制好情绪,他花了近10年慢慢适应,不轻易让情绪触动,亦会提醒自己,唏嘘过后,还有其他病人需要照顾。

不论是护理病人的身体或是心灵,Peter强调“最重要系no harm to patient(不伤害病人)”。他透露,日后会增加护士操作ECMO的培训,亦会进一步完善病房内的临终处理,可以预见,他的前场和后场仍然广阔。

黎自强Peter现为玛丽医院深切治疗部顾问护师。(卢翊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