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西化 港3000人患炎症性肠病 20年增7倍
乘车时肚痛绝对是人生悲歌,每一个弯位都令人捏一把汗,这种经验一次亦嫌多,但患有炎症性肠病的病人,在病情活跃时却有机会每日腹泻4至5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此病更无法根治。香港炎症性肠病学会会长许懿德医生指,本港过去20年患炎症性肠病的人数上升7倍,本港约有3000名病人,他见过最年轻的患者只有13岁,除有机会影响发育外,病人更有可能因病况严重,需要休学。本港过去20年间患炎症性肠病的人数上升7倍,每10万港人约有44人患病,全港约有3,000名患者。炎症性肠病过往在欧美较常见,惟近年亚洲国家病例有上升趋势,研究推测与饮食逐渐西化,较多摄取高脂、高糖食物有关。
炎症性肠病病发年龄为20至40岁炎症性肠病病因未明,主要由身体免疫系统不正常反应引起,主要包括克隆氏症及溃疡性结肠炎两类。两者的病人病发时普遍较年轻,介乎20至40岁,正值人生黄金期,患者病情活跃期时,不但不能随时去旅行,更会影响生活,必须逗留在家与厕所为邻。许懿德指现时全港的儿科炎症性肠病个案约100个,当中因部分家长避免小童需要麻醉接受内视镜检查,有机会令小童延误治疗,有机会令病情恶化及影响治疗效果。四分之一患克隆氏症的病人更有机会并发瘘管问题,导致肛门有机会漏尿、阴道或有机会排出空气、粪便或脓液。因为瘘管连接皮肤,有机会经皮肤排出粪便或脓液。
生物制剂助病人尽快控制病情 一年花费10万元许懿德表示,患者若对传统药物没有反应,有机会出现严重并发症。有研究指若肠道长期严重发炎,会增加罹患肠癌的机会。而近年在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概念上主要采用“由上而下治疗”,即在病情变严重前,尽快用最有效的药物减轻病情、减低并发症及恶化的机会。暂时最有效的药物是生物制剂,但生物制剂的价钱十分昂贵,一年需花费约10万元,许估计全港约200至300人正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虽然没有明显年轻化趋势,但年轻人患上此病有机会影响发育,身高会较同龄的人矮,体重亦会相对较轻。许懿德分享过往一个个案,一名女生在约13岁时病发,体重在两至三个月内减少逾10磅,每日大便4至5次,更出现大便出血。她需要接受传统药物治疗,但一至两年后炎症复发,需要以生物制剂控制炎症。现正读大学的她,肠病偶尔会复发,但已较过往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