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炎症肠病患者30年上升30倍 患者需终身接受治疗

撰文: 陈芷昕
出版:更新:

炎症性肠病可分为克隆氏症和溃疡性结肠炎两大类,消化道发炎和溃烂等症状会终身伴随患者之余,为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中文大学医学院联同外国专家的研究团队发现,亚洲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本港发病率更于过去30年上升近30倍,本港每百万人有26宗新症。中大研究团队表示,未来10年是找出此症成因及预防方法的黄金时间,正招募年满18岁、病情稳定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参与研究。

中大联同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进行世界首项分析全球炎症性肠病于21世纪发病率及流行率的回顾研究。(卢翊铭摄)

为了解炎症性肠病于世界各地的最新流行病学情况,中大联同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展开世界首项分析全球炎症性肠病于21世纪发病率及流行率的回顾研究。研究人员搜集全球有关炎症性肠病的最新数据后,发现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近年趋向稳定,惟亚洲及南美的发病率却有上升趋势,其中本港数字于过去30年飙升了近30倍,较日本、台湾等地严重,亚洲新增个案最严重的是香港人旅游胜地南韩,每百万人有78宗,研究团队预期炎症性肠病会于新兴工业国家持续上升。

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要终身用药及跟进,为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中大估计本港过去10年炎症性肠病个案的累积开支逾2.24亿元。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黄秀娟表示,病例数目未到顶峰,更表示未来10年是找出此症成因及预防方法的黄金时间。

沈小姐(右)年仅29岁,去年出现腹痛、腹泻,入院后更出现发烧,屙血及呕血的情况,经大肠镜检查后确诊克隆氏症。(卢翊铭摄)

29岁克隆氏症患者住院一年

克隆氏症患者沈小姐年仅29岁,去年出现腹痛、腹泻,入院后更出现发烧,屙血及呕血的情况,经大肠镜检查后确诊克隆氏症。沈小姐需长期服用抗排斥药及生物制剂,克隆氏症药物已纳入药物名册,经济负担相对减少。沈小经希望数月后可出院,回家接受治疗。

沈小姐最爱生蚝、刺身 通通说再见

沈小姐患病后,身体元气大伤,过往需要母亲帮助洗澡,不能自理,近月才得以下病床走路。沈小姐称她喜爱的食物包括生蚝、刺身等生冷食物,现时已不能吃。她又指克隆氏症受情绪及压力影响,所以身心要学懂放松,认为多想无谓,她表示:“去年身体输入357包血制品,我今时今日坐得系度已经好感恩。”

为找出预防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方法,中大团队现正展开多个研究,包括为1,000名炎症性肠病患者找出致病性微生物,进行胎粪研究及天然食物补充剂研究,正招募年满18岁、病情稳定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