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症】俄国钢琴家、本地画家不言败 带着“炸弹”追梦

撰文: 陈倩婷
出版:更新:

属罕见疾病之一的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会令人行动不便、记忆力衰退或有眼疾的疾病,发病年龄可年轻至十多岁,每次发病均会在中枢神经留有伤疤,不定时复发,患者犹如与计时炸弹共存。该病至今未有根治方法,患者只能以药物控制病情。来自俄罗斯的钢琴家及本地画家,二十岁出头已饱受多发性硬化症困扰,仍下定决心不受病魔困扰,一边积极用药治疗,一边追寻自己的艺术梦至今。

俄罗斯钢琴家Olga Bobrovnikova患病33年,仍坚持到世界各地演出。(余俊亮摄)

患病33年 巡回世界弹奏钢玲为罕病病人筹款

奏完一篇约五分钟的乐曲后,她明显意犹未尽,在回答传媒提问后,兴致勃勃地再步向钢琴,说:“So one more music? One more?”坐在琴前的是现年54岁的俄罗斯钢琴家Olga Bobrovnikova,她20岁时第一次发病,脚部无知觉,当时对多发性硬化症认知不多,幸好她求医的是脑神经科专科医生,纵使未被确诊仍获处方药物控制病情。

Bobrovnikova弹奏时十分投入,可见弹琴对她有几重要。(余俊亮摄)

Bobrovnikova成为钢琴演奏家之后,1995年再度病发,活动能力、短暂记忆力及视力等亦受影响,一度需取消巡回演出。至2000年她终于获确诊,积极治疗后,复发次数减少。

永不放弃 深信人生必定有高潮起迭

音乐是Bobrovnikova患病时的抒发途径,亦带来启发,她形容自己的音乐与多发性硬化症已密不可分,惟疾病令她较难安排演出,她遂将心力放在教导小朋友弹琴,以及走访世界各地,为多发症硬化症病人演奏筹款。

罕见病的限制无可避免,Bobrovnikova的性格在对抗顽疾时起了很大作用。她笑指“放弃”二字并非自己的性格,深‵信人生必定有高潮起迭,被问到处于低谷应如何自处?她淡然道:“你应爬起来,然后继续走(You get up, and you carry on.)”。

You get up, and you carry on.(你应爬起来,然后继续走)
Bobrovnikova回应处于低谷应如何自处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小萍(后排右)用了四星期,画好一幅Bobrovnikova的肖像油画。(余俊亮摄)

本地画家突左手麻痺当劳损 两年后始知患重病

Bobrovnikova受访那天收到一幅她的油画肖像,画家是同患多发性硬化症的港人小萍。小萍今年约40岁,他在12年前是漫画助理,左手突感麻痺,他以为是因为画画致劳损未有理会,延至两年后他双眼现重影,画画时“髹出界”,前往求医后才发现患病,需接受类固醇治疗。他于一年后再发病,面部抽搐致喝水时“漏口”,需再度入院。

小萍现时需服用口服药控制病情。(余俊亮摄)

气温高逾20度便不能外出

小萍上台分享时脚步略显踉跄,他指患病后容易疲累,视力距离感变弱,因难以平衡需缓步而行,亦因为对热敏感,在摄氏20多度的环境便难以活动,未能外出写生,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对着相片作画。他一度自问“为何患病的是自己?”但其后他接受治疗并继续追梦,辞去漫画助理一职后,跟随老师学习油画,并首次在多发性硬化症学会的活动中展出作品。

小萍透露,患病初期需每星期打一次干扰素治疗,打针后约四至五小时会极度疲倦,他近年已转为每天吃口服药,近乎零副作用,可让他安心画画。

估算全港有500患者 女病人占多

脑神经科专科医生、香港多发性硬化症学会副主席李梓强医生指,病患者一般在10多岁至30、40岁发病,属人生黄金期,全港估算有约500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8岁,当中又以女性患者为多。

李梓强指患者愈早用药控制愈好,有助减少复发可能性。(余俊亮摄)

复发过多可致脑萎缩

该病未有根治方法,成因未明,但患者的自身免疫细胞会错误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不同位置发炎引发各种病征,包括手脚麻痺、身体失平衡、视力出现重影等,患者需透过磁力共振检查才可确诊。

确诊之后就是用药黄金期,李梓强表示,愈早用药控制愈好,包括注射干扰素或口服药缓解急性发作,而由于发炎过后中枢神经会留有伤疤,复发次数过多会加快病人脑萎缩的速度,致其残障,终身以轮椅代步,因此病人长远需以药物控制好免疫系统,减少复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