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流40年 汽车渡轮“复活”启航
今日,维港两岸的距离,等于数分钟的隧道行车;曾经,第一条海底隧道落成前,港人要渡海,只有一个最原始而直接的方法——坐船。上世纪20年代,油麻地小轮看准汽车渡海的需求日增,向政府申请开办汽车渡轮航线,1933年正式营运,当年港九交通网络打通,司机到达彼岸的旅程中,可偷闲吹吹海风,更可来一碗水手餐蛋面,品尝独特风味。“独市生意”持续近40载,直至1972年,红隧正式通车。摄影:黄永俊、马熙烈
竞争对手来了,汽车渡轮并未立即被打倒。
霍永祥在1979年加入油麻地小轮当副船长,当时红隧已通车,但汽车渡轮服务依然辉煌,过海的车龙不时从中环统一码头排至上环港澳码头,他更因此经常超时工作。
东西隧加入 车流大跌九成
根据统计处资料,红隧甫开通,使用量便超越汽车渡轮,成为港人驾车渡海的主要方法,1975年至1989年间,使用量已由1500多万架次上升至4000多万架次,但同期汽车渡轮使用量仍连年上升,由每年350万架次,升至1989年的500多万架次。
真正令过海渡轮重创的,是1989年通车的东隧。东隧通车首年,只有230万架次使用量,翌年升至1000多万,汽车渡轮使用量则锐减一半至277万架次,明显感受到冲击,“不用再加班,车辆不再‘打蛇饼’排队,渡轮上经常有三分二是空位。”
1997年西隧通车,再抢走500多万使用量,三隧夹击下,奄奄一息的汽车渡轮于1998年正式停办一般车辆渡轮航线,只保留接载危险品车辆的服务。停航前,汽车渡轮的使用量只剩下一年40万架次。
渡轮迷重拾昔日回忆
家住鸭脷洲的Maxim,小时候常站在窗边看海、看渡轮,望着水流长大。她愈看,愈迷上这些渡轮。她后来才知道,其中一艘她看上的便是汽车渡轮。
油麻地小轮趁今年是汽车渡轮启航83周年,将于下月举办怀旧汽车渡轮游,Maxim 当然已早早报名参加,期待不已。记者好奇,怀旧游每位成人100元,私家车另外收费80元,可觉昂贵?Maxim莞尔,“回忆无价。”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