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炒姜国元】员工削福利求撤回炒姜遭拒 传媒工会欠牙力?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笔名安裕的《明报》执行总编辑姜国元,日前忽然被解雇,令早已关系紧张的明报编采部,再爆发新一轮抗争。多名员工均指管理层是因编采立场方向分歧而裁走姜国元,多番质问总编辑钟天祥,并在其办公室贴上“不明不白”标语,明报职工协会更提出员工自愿削减福利,以求换取姜国元复职,但资方拒绝接受,工会周三晚宣布启动工业行动的准备。

一众《明报》员工手持标语,并在公司外墙贴上“不明不白”字句,要求管理层交代辞退姜国元的原因。(罗君豪摄)

外媒屡罢工抗争

这种报馆内部的冲突,以往亦曾出现过,在80年代,香港记者曾有过激烈抗争。当时《文汇报》记者采访赤柬领袖经香港逃亡到北京事件,但报馆不承认曾参与采访,禁止报道出街,在记者力争之下,始能以“电台消息”的名义简单见报,但记者仍不满做法愤而以“集体休息”方式罢工抗议。1981年《大公报》也曾因思想偏红者加薪幅度较高,引发员工与领导谈判,但其后却遭管理层逐个击破瓦解,被称为“十三太保事件”。

在海外,传媒罢工与政府或资方抗衡亦时有所闻。2008年12月,因为韩国修改广播法,引爆媒体发起“无限期大罢工”,其中以MBC为首的三大电视台,合共约2,000名记者及制作人到国会示威,令部分电视直播无法正常进行。

英国广播公司(BBC)近年亦多次发起12至24小时不等的罢工,以表达对公司裁员的不满,部分电视广播及节目中断,被指重创英国电视业。与香港《明报》同气连枝的多伦多《明报》工会,亦曾于2011年因有逾百名员工不满薪酬及待遇偏差,加上工会成员遭公司打压及解雇,决定集体罢工73天,最终法庭判《明报》违法,需要重新聘请被裁退的员工,并赔偿各人经济损失。

忧罢工抗争形象负面

但香港传媒要组织罢工,殊不容易。有前“《明报》关注组”成员(即工会前身)直言,罢工是艰难的决定。他忆述当年钟天祥空降《明报》时,关注组也曾讨论罢工,但却未有达成共识,原因是难以说服他人跟随,“为自己争取利益罢工很合理,但为新闻自由或反对人事任命,难以说服员工跟随。今次(明报)管理层以节流为由裁员,按章工作或罢工是否真能争取到什么?外人总说‘东家不打打西家’,甚至说《明报》人死守很儍,但其实留下来更痛苦,外人不会明白。”有现职《明报》员工坦言,留下来只因同事之间关系甚好,并尽力守护岗位。

熟悉香港工运的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陈敬慈指出,本地工会因历史原因分成左派(工联会)及右派(职工盟),自香港回归后建制派不欲抗争,只余90年代始成立的职工盟,但基层属弱势,扎铁工人及码头工人的大规模罢工行动,只属凤毛麟角。

陈又指,记者向来自视为专业人士,以穿黑衣或静坐方式表态,既理性亦顾及专业形象,如贸然罢工主流社会未必接受。他说:“过去其他行业发生工潮,传媒报道事件的手法,会影响社会对工运的观感,传媒自知敏感,更会担心如果自己爆出工运,大众会如何看待他们。”

《明报》执行总编辑姜国元突然被裁,激发《明报》内部劳资关系陷入破裂边缘。(网上图片)

多为政治审查抗争

研究劳工法的港大法律系教授 Rick Glofcheski 指出,日本、欧洲、英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皆有法例保障劳工,相反香港政府却不鼓励劳方组织工会。陈敬慈亦指,公司如因员工参与工运或罢工而裁员,虽属刑事,惟多年来法庭判决成功入罪个案极罕见,因为公司能以各式理由裁退员工,员工难引实证。

资深传媒人刘锐绍指,传媒是社会公器,往往是与言论自由有关,如因自己工资待遇或利益而发起工运,立场敏感。Rick Glofcheski表示,香港传媒除了薪酬外,更多为新闻自由或政治审查而抗争,但其概念抽象,影响员工是否参与:“员工各有不同政治想法,有人觉得已践踏其底线,也可能有人只为金钱而工作。”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