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科拟只设两个评级?通识教师联会反对 批有违教改原意
根据《星岛日报》报道,教育局将研究中学文凭试通识科改动考评方法,例如只设“合格”及“不合格”两个分级。
通识教育教师联会主席关展祺表明反对,认为改动大大减低科目重要性及资源投放,有违教改设立通识科“全人发展”的原意,“变相鼓励学生唔洗读得精益求精,hea读完就可以收工。”他认为新高中学制推行9年,通识科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时事、认识国情以及价值观教育等,亦符合国际间重视价值观教育的趋势,若削弱科目的重要性,质疑是否反其道而行。
高中通识教育自2009年在中四推行,是文凭试四个核心科目之一。据报道,教育局初步就该科的课程及考核再启动检讨机制,拟向考评方向改革,包括文凭试只设“及格”及“不及格”,不再以1至5**评级,亦可探讨改为选修科目或“只修不考”。
香港通识教育教师联会主席关展祺反对有关建议,指当年教改订定“全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目标,希望在通识科建立学生处事价值观和关心社会时事。他指,若只收窄至两个评级,无疑减低学生对科目的重视程度,“变相鼓励学生唔洗读得精益求精,学习成效会有拆扣,hea读完就可以收工。”
而学校亦会相对减少对科目投放资源,整体做法有违教改目标。他续指,通识科作为核心科目,两个评级会对应考能力较高、在该科学习投放时间比例长的考生“不公道”。
国际间重视价值教育 举动若属实是“开倒车”
任教通识超过十年的关展祺表示,通识科推行九年,过去教师须不断转型配合改革,目前教学发展成熟,亦通过科目提高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及公共政策,学会客观分析及印证观点,“判断力高咗同快咗”;亦透过通识训练,建立处事价值观及思考模式,“例如政策推行,政府背后理念,牺牲代价值唔值等。”
他指,现时不论雇主或各国教育,均日趋重视价值观教育,若削弱科目重要性,质疑是否反其道而行,“改变是咪开倒车?”他不揣测今次改动是否涉及政治考虑,但促请局方必先咨询业界意见,才展开改动机制。
《香港01》向考评局查询改动建议会否削弱通识科认受性,局方回复指,政府成立的“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正就中小学课程作整体检讨,会因应专责小组的建议,适时作出讨论及提出专业意见。
通识科望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触觉
通识教育科早沿于1992年旧制高考,当时已纳入为其中一科高级补充程度(AS-level)科目。其后前行政长官董建华在2004年发表施政报告,定下新高中及大学“3+3+4”学制改革方向,同年11月展开公众咨询,要求将通识科列为四大核心科目之一。
最终新学制于2009年9月推行,根据当年报告书指,通识科设立目的是透过探讨各类当代议题,扩阔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加强他们对社会的触觉。
时任教统局局长李国章当时亦曾表示,希望通过学制改革,扩阔学生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能更好地与国际主流社会,包括美国与中国内地等学制接轨,期望新学制为下一代以至香港整体带来重大长远利益。
2015年检讨:通识课程架构应维持不变
及后教育局于2012年起检讨新高中学制包括通识科,2015年公布《新学制中期检讨与前瞻报告》。报告指超过九成学校同意学生在完成中学教育后,能达至通识科课程宗旨;另有78% 学校同意三个学习范围及六个单元的课程架构应维持不变。
检讨亦曾两度调查新高中毕业生对文凭试意见,超过7成的受访学生同意通识科有助加强他们的知识基础、多角度思考能力、明辨性思考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触觉。
现时的中学文凭试有逾六万人应考, 2017年通识科整体成绩,更分别有89.5%及8.9%的日校考生取得第 2 级或以上与第 5 级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