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失误】少女半瘫 病人组织质疑医院三不足 惟索偿有难度

撰文: 朱韵斐
出版:更新:

16岁少女去年在联合医院接受导管手术时,疑有医生失误插穿其动脉致脑中风,少女至今半身瘫痪。联合医院今日(30日)公布专家报告指插穿动脉致中风属罕见并发症,强调手术过程合符标准,无涉及人为疏忽。有病人组织代表提出联合医院过程中三项不足,包括事前未有向家属清楚解释甚么是出血风险,并质疑为何过程中持续监察仍刺穿两处动脉,又质疑事后院方未及早发现病人中风。有医生则解释,超声波只能提供二维(2D)影像辅助,加上静脉和大动脉黏在一起,插导管时刺穿动脉的确有可能发生。另有病人组织代表认为,暂未见联合医院在事件中有严重失职导致病人受损害,向院方索偿有难度。

联合医院今日(30日)公布专家报告指插穿动脉致中风属罕见并发症,强调手术过程合符标准,无涉及人为疏忽。(卢翊铭摄)
林志釉认为,初步从医管局的调查报告所见,暂时未见联合医院在事件中有严重失职导致病人受损害,若要证明院方失职有难度。(受访者提供)

香港病人政策连线主席林志釉律师解释,医疗索偿这类民事索偿的举证责任在原告人身上,原告人要先确立医院对病人有专业责任和保障利益责任(Duty of Care),并证明被告违反了这个责任导致病人受损害,而失职可以由故意或疏忽造成。此外,院方有没有给予病人和家属足够的资料去判断是否接受医疗程序,也是原告人可质疑的地方。

要证明院方失职有难度

林志釉认为,初步从医管局的调查报告所见,暂时未见联合医院在事件中有严重失职导致病人受损害,若要证明院方失职有难度,如家属希望追讨可检视过程中是否有院方应该做的程序而没有做,或者做了不应该做的程序出发;另外,也可以了解插静脉导管刺穿动脉造成做中风是否已知风险,判断医生未向家属解释是否合理决定。

彭鸿昌则指,联合医院涉事医生用“出街都可能给车撞”比喻手术风险,说话未必体谅到家属的心情。(资料图片)

家属指医生用“出街都可能给车撞”讲解手术风险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则认为,联合医院在事件中有最少3处须改善的地方,首先涉事医生虽然有向家属解释风险,但特别是出血风险方面未能讲解清楚,令家属未能完全知悉情况,以及从家属口中所知涉事医生用“出街都可能给车撞”比喻解释手术风险,说话未必体谅到家属的心情。

彭鸿昌亦质疑若整个过程都有运用超声波协助,为何金属线仍会由静脉刺出锁骨下方动脉两处。此外,发现导管插入情况不理想后,家属看到病人有眼斜视的中风迹象,曾告之护士但对方没有找医生覆检,最后病人转院到伊利沙伯医院才确诊中风,反映院方未必有看重家属的观察,未能尽快发现病人中风,在手术后护理上有不足和有改善空间。

16岁少女妈妈今日提起女儿情况仍泣不成声。(张浩维摄)
萧旭亮解释,主静脉和中央大动脉是黏在一起的,两条血管各只有手指尾般粗,插导管时刺穿动脉虽然罕见但的确有机会发生。(资料图片/港台电视截图)

前线医生联盟副主席萧旭亮解释指,主静脉和中央大动脉是黏在一起的,两条血管各只有手指尾般粗,插导管时刺穿动脉虽然罕见但的确有机会发生。萧旭亮续指,超声波只能提供2D影像辅助,加上手术时病人身上盖上了无菌布,技术上很难照到锁骨位置。平常做法是超声波只监察导管进入血管位置,据他认知全世界都是这样做,涉事医生并无疏忽。

将所有风险讲解得非常清楚将拉高医疗成本

萧旭亮续指,插静脉导管程序非常常见,一个深切治疗部医生在8小时上班时间内可能要做9至10次,称若要将所有风险讲解得非常清楚,最少需要20分钟或以上,形容就像“买基金前要听30分钟录音带”,这样每位医生诊症个案减少,将大大拉高医疗成本。

萧旭亮更担心,当程序愈趋繁复,医生可能选择不去做某些非常高风险但未必效果显著的程序,对整个医疗发展未必是好事,认为各方面需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