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料未来30年须9000公顷地 倡西贡十四乡建3万伙公屋

撰文: 王洁恩
出版:更新:

团结香港基金今日(17日)发表报告,指公屋供应大幅落后,预计未来10年仅得21万个公营房屋单位落成,远未达到长策目标。基金又估算,倘计算要改善人均居住面积,相信未来需要开发的土地面积,远超政府提出的4,800公顷,达到9,000公顷。基金高级研究员叶文祺指出,近日于西贡十四乡检视土地状况,发现两幅共64公顷的“未规划土地”,预计可提供3万个公营房屋,较填海造地快。

叶文祺(右)指出,于西贡十四乡觅得两幅共64公顷的“未划分山地”,预计可提供3万个公营房屋。(王洁恩摄)

公屋供应量短缺

高级研究员叶文祺预计,未来10年间只有21.74万公营房屋单位落成,比政府估算的28万低。他解释,现时有7成的计划发展项目依赖土地改划,由于改划涉及城规会、区议会等咨询架构,加上现时具潜力作公屋改划的用地中,正进行改划的有一半为绿化带,且新界东北发展收地需时,故减慢了土地供应。

填海造地解决庞大需求

叶文祺表示,由于环境保护原因,香港有近6成土地因法律及监管限制而被“锁定”或“半锁定”,即郊野公园等。他又指,根据政府研究的《2030+》预算,香港未来30需要4,800公顷新增土地,惟估算未有考虑增加人均居住面积,亦未有补足现时配套设施的短缺。他认为,若香港人均居住面积由现时的170呎增至新加坡的270呎水平,将额外需要3,530公顷土地,再加入760公顷的配套用地,未来30年要新增逾9,000公顷土地。

预计纳米楼5年落成量增千个

叶文祺预计,未来实用面积少于215呎的纳米楼,将由2014年的64个增至2019年的1,066个单位,增幅达17倍。他预计,未来新界的大型发展项目中,会有更多纳米楼出现。他又指,过去一年及未来五年的落成项目,当中填海地皮的单位平均面积最大,达724呎。相反,来自重建及土地改划的地盘,预计平均建筑面积不足580平方呎,是各土地来源单位面积最小。他认为,来自填海的土地有更大地盘,地积比亦可更高,故更容易发展大型住宅项目。

基金会副总干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黄元山指出,香港过去10多年停止填海造地,面对庞大需求,故建议重启填海造地,选址包括于早前建议的长洲南、近岸填海等。

团结香港基金于西贡十四乡列出两幅可以发展的未规划土地。(团结香港基金提供)

建议发展“未划规土地”

叶文祺指出,基金检视过后,发现西贡十四乡有两幅共64公顷的“未规划土地”,即尚未开发的山坡区域、在郊野公园以外,以及未被分区计划大纲图覆盖的土地,具有发展潜力。

他认为,若以2至3倍的地积比发展相关土地,预计可提供3万个公营房屋,且距离乌溪水铁路站仅8分钟车程,发展年期约10年内。他又指,相关土地相对平整,预料毋须“移山”发展,加上大部份业权由政府拥有,亦不涉及绿化地带及郊野公园用地,故发展较填海更快。

他又指,两幅土地按四个标准选出,包括毗邻现有道路、附近有中密度发展、位于现有新发展区以外,及地势相对平坦。黄元山希望,相关持分者可与他们交流,又指相关土地极具政府参考价值。

团结香港基金今日发表报告,预计未来30年香港要新增逾9,000公顷土地。(王洁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