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囚人士狱中学习正面思考 走出抑郁阴霾 重拾精神健康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在囚人士服刑和适应院所生活时,可能会受精神健康问题影响。自幼家境贫穷的敏琪(化名)因洗黑钱而被判入狱,刚进入罗湖惩教所时,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不但寝食难安,更自我封闭,不想与人沟通。后来,她参与“健心馆”心理治疗计划,发现原来自己有不少强项和潜能,逐渐建立自信、走出抑郁。
58岁的敏琪自幼家境贫穷,嗜赌如命的父亲间中才带回家用,令其经常拖欠学费,从小到大都很在意金钱,长大后因洗黑钱而被判入狱。刚进入罗湖惩教所时,她形容“心情很难受、很失落,整天都胡思乱想,情绪跌到谷底,甚至到了抑郁的阶段,不知如何走出困局”。经临床心理学家评估,证实敏琪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
运用“正向日记”搜集值得感恩事项
其后院所安排她参与“健心馆”心理治疗计划,该计划专为有需要的女性在囚人士提供系统化的专业心理评估及治疗。惩教署临床心理学家麦慧明表示,敏琪刚入狱初期患有情绪病,感到抑郁、焦虑、压力很大,后来让她远离思想陷阱,亦运用正向心理学,训练她从负面事情中搜集正面元素,发掘她内心强项;亦训练她运用“正向日记”,搜集每日值得感恩的事项,发现她慢慢能写出不少感恩的事情,例如职员对她的关怀和帮助。
敏琪接受治疗后有明显的进步,她发现自己有不少强项和潜能,从而建立自信、走出抑郁。其丈夫表示,敏琪参加计划后,开始充拾笑容,更会写信告诉家人,“事情不只向一方面看,从多方面看的角度会有所不同”。敏琪也表示,获释后要维系与家人感情,做一个全职母亲及妻子,以弥补失去的时间。
惩教署今日(8日)推出一条短片,讲述因洗黑钱而被判入狱的敏琪的个人成长故事和在院所的经历。敏琪现已出狱并完成法定监管,既重获自由,更重拾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