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抽血器含血花传播丙肝病毒 医学界促医管局尽快解决问题
玛丽医院昨(3月31日)公布一宗院内感染丙型肝炎个案,一名53岁女病人完成尸肝移植手术约一年后,确诊感染丙型肝炎,最终于去年12月死亡。追查发现最大可能是重复使用的“辅助抽血器”,曾为带丙肝病毒的病人抽血而受到污染,在医护人员以同一辅助抽血器为她抽血时,令病毒进入其身体,为全球首例。有医学界人士指出,利用“辅助抽血器”抽血,广泛用于医院逾十年,但回头使用传统针筒抽血一样有风险,促请医院管理局尽快解决问题,以免医护人员及病人无所适从,也影响互信。
疑两途径令病毒感染病人
院方追查后发现,死者入住的病房K16S,曾有一位男滥药吸毒病人住在该病房。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表示,病人丙型肝炎与同病房的滥药病人的丙型肝炎基因型相同,相信源头来自该名滥药者。调查已排除环境及其他人为可能,追查发现只有辅助抽血器在两者之间有关系,护士也发现辅助器内有些血点带有丙型肝炎,基因型和两名病人身上的病毒一样。
袁国勇将是次事件的“元凶”指向辅助抽血器,原因是辅助抽血器并非一次用过即弃,而是会重复使用为不同病人抽血。他指出,有两个可能性令病人感染丙肝病毒,一是抽血后拔出真空抽血管时,有血点溅出,污染抽血管嘴及辅助抽血器内壁,医护人员手部或手套接触到,再为下一名病人抽血时传染第二个人;另一可能是将抽血针插入辅助抽血器时,针尾接触到辅助器内壁的丙型肝炎病毒,当为死者抽血时,病毒如被注射入病人体内。
辅助抽血器的作用是防止护医人员在抽血后,意外被针头刺伤。
医管局未立即全面停止重复使用
医管局表示,将逐步更换所有医院的辅助抽血器,料将花费数百万元。医院管理局质素及安全代理总监苏咏仪医生补充,已通知全部前线医护人员有关辅助抽血器的危险性,会尽快将现有重用的辅助抽血器换成单次使用。
医学界指用传统针筒抽血有风险
立法会议员郭家麒表示,现行的抽血方法已使用超过10年,相信本港大部分的医院采用同样方法为病人抽血作化验。郭指出,现时仍可采用旧式针筒取代,但对医护人员来说,特别是抽血员有极大风险。另外,他又表示,死者因进行肝脏移植,当时正服用抑制药,较一般人的抵抗力不同,可算是不幸。惟现时未有其他方法取代下,若然要作出改善,只能回头选用旧有方式抽血。
立法会卫生服务界立法会议员李国麟则说,玛丽医院方面于记者会中未有提及有否新创方式或建议去改善现行的抽血方法,只描述事件经过,担心会影响前线医护人员及病人之间的互信,“其实讲好耐,都无法解释系咪人为技巧问题,还是仪器出现问题。”令到大众有感无所适从,建议医管局可再作研究。
但他认为,旧有的针筒抽血方式容易令医护人员受到感染,加上较易出错,不太适用,故难以取代现行的抽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