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会通过非原址换地申请 一级历史建筑甘道23号大宅料活化保育

撰文: 张雅婷
出版:更新:

位于山顶区、有逾130年历史的一级历史建筑甘道23号大宅“Carrick”保育展拉锯多年,终有定案。行政会议今日(27日)通过政府与甘道23号的业主进行非原址换地,以保育该幢历史建筑作活化再用。新地段是在甘道另一边的一幅政府土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属绿化地带,行会批准日后改划为“住宅(丙类)6”地带。而甘道23号大宅交回政府后,政府计划把该幢历史建筑活化再用。

位于甘道23号的欧式建筑Carrick有逾100年历史,获评为一级文物。(资料图片/区议会文件)

甘道23号大宅在2011年被古物咨询委员会评为一级历史建筑,即属“具特别重要价值而可能的话须尽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筑物”。发展局指,根据已获批准的换地协议,业主会把甘道23号大宅及整个地段交予政府作保育和活化之用,同时政府会把邻近一幅面积相同的地段批予该业主,以供发展私人住宅。

批予该业主的新地段位于现有大宅地段以南、在甘道另一边的一幅政府土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与现有地段相若。由于新地段属“绿化地带”,行会同时通过修订山顶区分区计划大纲图,把将该地段由“绿化地带”改划为“住宅(丙类)6”地带,以便落实换地方案。

城规会早前建议将山顶甘道23号的大宅“Carrick”对面的绿化地,改划为住宅用地。(江智骞摄)

据大宅拥有人和记黄埔管理(天盛)向城规会递交的申请,该地段将兴建一幢两层、共8.75米高的住宅,地积比为0.51,住用面积约5000多平呎。该土地亦会提供两个私家车车位及不少于232.26平方米的私人休憩用地。住宅一楼以卧室为主,有一间主人套房及4间套房;地下则是厨房及客饭厅。

+1

业主需支付十足市值地价 大宅日后可供公众使用​

发展局发言人指,政府已考虑了多个经济诱因,包括原址换地、转移未用的发展权等,惟这些方案均不可行。最后业主根据政府订定的非原址换地原则,考虑数幅替换用地,并与政府达成共识,同意采用现时的非原址换地保育方案。在换地安排下,业主除了要按既定政策为换地支付十足市值地价外,亦须确保甘道23号大宅在交回政府时,其状况必须令古物古迹办事处满意。甘道23号大宅交回政府后,政府计划把该幢历史建筑活化再用,以供公众使用。

陈淑庄:不可与景贤里相提并论

公民党立法会议员陈淑庄指出,今次“非原址换地”的方案,不可与景贤里的个案相提并论,因景贤里换地的地段位处斜坡,但今次甘道大宅则作为郊野公园及住宅的缓冲带,有其特定用途,“每一个例子都系唔同,虽然之前系试过(换地),但每个绿化带都系唔一样。”

她续指本港土地珍贵,公众却无法就换地方案发表意见及参与商讨过程,批评透明度不足,担心今次成功换地会成为坏先例,日后的换地方案会续向有保育价值的绿化带“开刀”。

甘道23号大宅建于1887年,是一所私人住宅。首名业主为法兰些士。法兰些士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尤其就“妹仔”事宜的调查工作,以及为订立保护妇女和女童的《保良局法团条例》拟订相关规则等,素负盛名。此外,大宅是山顶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欧式洋房之一。当年兴建该建筑物时,山顶缆车尚未开通,所以该建筑物是靠苦力建造的。

大宅目前由发展商和记黄埔管理(天盛)拥有,和记黄埔早前申请将其拥有的一级历史建筑山顶甘道23号,与毗邻香港仔郊野公园咽喉位置的绿化地非原址换地,遭环保团体反对。其后和记黄埔再申请将甘道23号对面的政府土地,即新地段非原址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