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多成绩佳】研究指小朋友跳跳紥 数学、英文夺A比率高20%

撰文: 朱韵斐
出版:更新:

卫生署本月发布《非传染病直击》—“活跃儿童的学业成绩更佳”,引述美国早年一项研究指,活跃的青少年于数学或英文科获得“A”的比率较不活跃的同辈高20%,相信与运动提升小朋友自尊心、激起学习动机有关。卫生署鼓励儿童及青少年每天花1小时做运动;学前儿童更应每天累积至少3小时活动。

美国2006年一项包括近1.2万名青少年的研究指,活跃的青少年于数学或英文科获得“A”的比率较不活跃的同辈高20%。(视觉中国图片)

卫生署今期的《非传染病直击》以“活跃儿童的学业成绩更佳”为题,引述美国2006年一项包括近1.2万名青少年的研究指,活跃的青少年于数学或英文科获得“A”的比率较不活跃的同辈高20%。《非传染病直击》指,参与体育运动的儿童和青少年,因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体能及技巧表现,从而令自尊心或自信心提升;而自尊感高是激起学习动机、坚毅不拔以及良好学业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美国2006年一项包括近1.2万名青少年的研究指,活跃的青少年于数学或英文科获得“A”的比率较不活跃的同辈高20%。(视觉中国图片)
体能活动为儿童和青少年带来众多好处。(《非传染病直击》—“活跃儿童的学业成绩更佳”)

文中又引述其他研究指,儿童及青少年每天进行最少60分钟中等至剧烈强度的带氧体能活动,较其他不活跃小朋友相比,能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较少焦虑和抑郁症状、较高抗逆能力、更好社交技巧、更高社会适应力等。

赵荣德估计,虚报地址的情况在九龙塘、沙田、湾仔及中西区等传统名校网较普遍。(资料图片)

喇沙前副校长:“死咕咕”读书学习能力下降

喇沙书院前副校长、资深选校专家赵荣德以在喇沙书院任教的经验为例,学校文化鼓励学生参与运动等活动,学生的成绩都不错。他解释,如学生一天到晚读书,生活太单调使学习能力、学习速度都会下降;相反,有均衡运动、多姿多彩生活的学生,回到学习环境中新鲜感较强、脑筋也较灵活,有助学习。

赵荣德续说,不少香港家长倾向鼓励小朋友多读书、多做作业,较少鼓励做运动,认为卫生署的报告对家长起反省作用,指出不是“坐定定、死咕咕关埋房门做作业”才会成绩好,适量的运动也能提升学习能力。

英华校长指家长应以身作则

另一名校英华小学的体育堂特多,小一至小三每周有四堂、小四至小六则有三堂,比一般学校为多。校长林浣心留意到,不少有运动习惯的小朋友,其家人都是多运动的人士,假日时会带小朋友跑步、踩单车,“如果假日留在家人各自打机,你会明白小朋友为甚么不愿意踏出家门,只专注玩手机。如果家中不是经常做运动,运动习惯从何来?”林浣心强调,运动非常重要,家长要以身作则外,学校也应提供场地和机会,让学童养成多做运动的习惯。

香港儿童及青少年在“整体体能活动”评级为D,表现差劣。(《非传染病直击》—“活跃儿童的学业成绩更佳”)

但事与愿违,香港儿童及青少年未必有足够的运动量。文中引述本港2016年一项研究,它采用了由A至F的评级框架的国际指标进行评分,结果显示香港儿童及青少年在“整体体能活动”评级为D,表现差劣,即少于半数人达到每日进行一小时中等强度至剧烈强度的体能活动的国际标准;“家庭支持”方面亦差强人意只有D级,仅37%儿童及23%青少年每星期最少一次和父母共同参与体能活动。

卫生署提醒,5至17岁儿童及青少年,每天应累积至少1小时中等至剧烈强度的体能活动;学前儿童应每天分段进行并累积至少3小时的体能活动,包括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动态游戏。

卫生署提醒,5至17岁儿童及青少年,每天应累积至少1小时中等至剧烈强度的体能活动。(视觉中国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