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局推空间数据共享平台 统一各部门大数据 地图可显示楼龄

撰文: 黄静薇
出版:更新:

在科技发达的年代,大家都习惯“机不离手”,一部智能电话可时刻与朋友通讯之余,亦可透过人造卫星定位系统(GPS)功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政府因应市民的需要,于2010年推出“地理资讯地图”(GeoInfo Map),提供如法定古迹、远足路线、政府泊车位等公共资讯。但这类与地理位置有关的“空间数据”,其实由政府部门各自搜集,所用的格式亦各有不同。为整合数据方便未来发展,发展局由去年开始展开研究,冀统一空间数据的标准,设立共享平台,市民未来便可透过系统,使用政府的大数据。

发展局牵头研究发展“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公开更多与地理资讯有关的数据予公、私营机构使用。(资料图片)

地政总署于2010年推出“地理资讯地图”(GeoInfo Map),整合29个政府部门提供的270种公共设施资讯,例如小学校网、选举界线、电动车充电站、远足路线、单车径等资讯,以网上地图的形式呈现具体位置。至于政府内部则设“地理空间信息枢纽”(简称"GIH"),提供更多专门数据如斜坡维修、楼宇管理及诱蚊产卵器等资料。

地政总署测绘处高级土地测量师吴伟德表示,现时各政府部门的资料并不统一,透过共享平台,可在同一基础下,使用同一标准,有助分享和发放空间数据。(黄静薇摄)

地政总署测绘处高级土地测量师吴伟德透露,这类资讯主要由地政总署向相关部门索取资料,因搜集的资料格式并不统一,需由同事再分析及处理,“例如指一幢大厦(Building)的定义,是否包括平台呢?各部门所指未必一样。”

统一数据格式及标准

然而,部门各自因需要整合资料,变相不断重复相同工序,做法架床叠屋。发展局去年联同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创科局及多个政府部门,开始展开“空间数据共享平台”的策略研究,期望制订一套标准及应用格式。日后各部门根据标准整理资料后,便可放到数据资料库,“就好像水喉咁,如果有需要扭开便可以拎到,想怎样应用也可以。”他预料相关研究可于年内完成。

小知识:美国早于1994年成立共享平台今届政府于去年底公布智慧城市蓝图,提出要在2023年或之前发展“空间数据共享平台”。事实上,新加坡、英国伦敦均有发展该项技术,而美国则是最早提出此概念的国家。美国于1994年建立“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简称"NSDI"),由联邦地理资料委员会负责规划,由元数据(Metadata)、流通交换机制、空间数据、资料标准及框架等五个部分组成,令地理资讯可在不同的平台使用及共享。

政府内部则设有资讯平台,整合大量部门的地理资讯,如地段位置和分界等。(发展局提供)

研为地址设识别码 资料库可显示大厦楼龄、土地用途

吴伟德又称,地政总署会负责联络其他政府,共同制定一套标准去规范空间数据的定义、格式等标准,例如地形图、土地界线等,期望进一步公开资讯,例如公众在选择某地区的一幢大厦时,已可查询该大厦楼龄、土地用途等。

此外,由于现时地址采用的写法各有不同,未有统一标准,政府正研究为地址加设识别码(Identify Code),如英美均利用邮递区号将地区分门别类,相信此做法有助资讯数码化。

由地政总署向各部门收集所需的资讯,但所得资讯未必统一,地署需整合及分析后,再放置于内部共享平台。(发展局提供)

强调需政策支援

吴伟德表示,资料库会率先应用于政府内部,长远希望可推广至公、私营机构,至于对外公开多少资讯,则有待商讨。

他续指,要将政府各部门多年来积存的资讯统一化,并非全无影响,“如国与国之间的路轨要相连,轨道必须一致,若然要统一标准,那之前已建成的该怎样办?一定会有影响。”故他强调需有政策配合,否则难以有效推行,“如果背后没有政策推动,大家就会继续沿用既有做法,不会跟随新标准。”

发展局牵头研究发展“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冀未来可公开更多与地理资讯有关的数据予公、私营机构使用。(发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