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申诉、审计部门屡斥官僚僵化 政府永续依然故我
政府不少部门过去一直被批评官僚僵化,部门之间经常互相“卸责”。申诉专员公署昨日(1日)发表两项调查报告,揭发政府相关部门就控烟、新界非法倒泥头等议题上,仍采取各自为政的态度,甚至有法不依。最令人哗然的是,被纳入法定控烟执法部门的食环署,未有严打辖下市政大厦违例吸烟,甚至有政府部门的员工公然在办公室内吸烟,公署直斥离谱。事实上,过去公署曾就社会福利署与房屋署协调公屋调迁时,亦批评政府部门的处理僵化,可见部门长期欠协调。不论是申诉专员公署或审计署报告,屡次狠批政府部门运作怠忽职守,浪费资源,但当局却依然故我,毫无改进,岂不令大众气结、令市民失望?这股歪风历年来无任何改善,相信港人已受够了!立法会议员尹兆坚表示,连串事件反映政府处事官僚,认为日后在打击新界非法倒泥头时,应设立恒常的专责小组通报资料,而非“有事才合作”,以加快处理违规问题。
申诉专员公署昨发表调查报告,揭露食环署、卫生署在执行控烟工作时,未有互相协调,根据现行的《定额罚款(吸烟罪行)条例》,康文署、食环署及房屋署人员均赋予权力,有权向违例吸烟人士发出定额罚款通知书及传票。
食环署默许违例吸烟 食卫局责无旁贷
但公署发现作为执法部门之一的食环署、康文署2013年至2016年的检控个案维持偏低水平,以2016年为例,食环署及康文署分别接获76宗和213宗投诉;惟检控个案仅得33宗和60宗,检控率只有约43%及28%。相反,卫生署辖下的控烟办的检控数字约8,650宗。
其中一个投诉个案,投诉人不满大角咀市政大厦熟食中心违例吸烟的情况严重,控烟办于2年间共进行120次突击调查,成功票控约50宗,反映该地点的吸烟问题相当严重。申诉专员刘燕卿批评,食环署虽然作为场地管理人,但未有以身作则,积极打击违例吸烟,更加没有行驶其执法权力,变相默许违例吸烟。
然而,食环署、控烟办均属食卫局辖下,但食卫局亦未有敦促食环署加强控烟工作,实在是难辞其咎。
政府职员知法犯法 专员斥离谱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公署调查发现个别政府部门的职员知法犯法,在政府部门A工作的G先生,分别在去年一月两度向控烟办投诉办公室内有职员违例吸烟。刘燕卿斥政府部门未能以身作则,“更加离谱的是,连政府部门都不可以身作则,如何鼓励私人场所积极配合控烟工作。”
公务员非主要工作抱卸责心态
事实上,公署并非首次批评政府部门僵化及各自为政,去年的调查报告提到社署及房署在处理公屋恩恤调迁的个案上,两个部门互相转介,拖延近3年才获调配单位,社署被批评拘泥于机制程序,俨如“铁板一块”。
立法会议员尹兆坚指出,食环署在辖下市政中心未有执行控烟工作,反映政府部门的官僚心态,“如果唔系主力舰(即担当主导角色),就尽量卸咗佢。”他认为,食环署人员或认为控烟并非其主责,故未有积极执法。
非法倒泥头涉2部门 互有“甩漏” 公署昨日公布新界非法倒泥头的调查报告,揭示负责规管和执法的环保署和规划署,按各自职权作跟进时互有纰漏。环保局自2009年发出通函,订明政府部门应定期到新界乡郊土地及各黑点巡查,但作为主要执法部门之一的环保署,多年来从未制订有关主动巡查的计划,去年仅作出过2次主动调查。公署以天水围“嘉湖山丘”的个案为例,事件由传媒首先揭发,公署认为环保署应主动巡查,惟环保署过去每年只举行一次跨部门会议,去年开始才增至两次。
规划署沦“无牙老虎”
另一个执法部门规划署,公署发现署方向违规者发“执行恢复原状通知书”的耗时冗长,过去12年间约14宗超过3至5年时间才完成纠正工作,变相助长非法倒泥的风气。就3宗非法填塘的个案,署方亦未有要求违规者恢复渔塘状况,更允许以种草美化受破坏土地,公署认为种草的生态价值难与渔塘比拟,保护有生态价值的地带免受非法倒泥的活动破坏,应是规划署重要的考虑因素。
尹兆坚指出,新界非法倒泥头的个案,不足一成会于指定限期内恢复原态,个别非法填塘的违规者亦无须恢复渔塘,使规划署沦为“无牙老虎”。他认为,随著非法倒泥头的情况渐多,环保署、规划署及地政署应设恒常的工作平台,以专责小组的形式定期互通资料,加强执法和复修工作,避免令土地占有人以为执法时间冗长,便乘机进行违规活动,破坏乡郊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