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优质教育基金评审 教大教授疑涉一稿两投 出版社:撤回文章

撰文: 邱靖汶
出版:更新:

主要培育教师的香港教育大学,校内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教授江绍祥及助理教授宋燕捷,涉嫌将论文“一稿两投”,两篇分别在2016及2017年出版的论文,相似度达六成,有自我抄袭(Self-plagiarism)之嫌。涉事出版社经调查后决定撤回文章,强调绝不容许自我抄袭。有不愿具名的教大学者表示,不论论文以期刊或学术书发布,均有机会计算为学术著作产量,或会影响到工作积效评核。曾任优质教育基金评审及监察专责委员会委员的江绍祥,承认“做漏咗”及收到期刊指其涉嫌违反操守,但否认涉及重复发布或自我抄袭,并称与学校论文产量要求无关。教大回复称“自我抄袭”是严重学术指控,需涉及严谨学术论证,但不会评个别个案。

江绍祥多次强调没有自我抄袭,因为两篇文章学术性质不同,不算重复发表。(余俊亮摄)

涉事的两篇文章由教大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教授江绍祥,及助理教授宋燕捷联名撰写,两篇论文均属于教大资助研究项目,当中图表相同,两篇文章均未有于注释相互提及。

资料如下:

 

期刊

学术书籍

刊物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译名:互联网及高等教育)

Emerging Practices in Scholarship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a Digital Era
(译名:数码时代教学研究新模式)

出版商

Elsevier

Springer Nature

题目

Affordances and constraints of 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perspectives
(译名:高等教育的学习与教学·自备工具的可行性及限制:教师角度)

Affordances and Constraints of 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 for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Perspectives
(译名:高等教育的学习·自备工具的可行性及限制:教师角度)

文章
字数

4,527字

3,979字

出版
日期

2016年8月网上发布
2015年投稿

2017年

涉事的两篇文章由教大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教授江绍祥,及助理教授宋燕捷联名撰写,两篇论文引述的研究为同一个教大资助研究项目。(论文截图)

江绍祥为教大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教授、教学科技中心总监,持有城大电脑科学系博士学位,已发表过百篇与资讯科技及教学有关的文作,并曾任优质教育基金辖下评审及监察专责委员会成员。宋燕捷先后于英国列斯大学及香港大学,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在成为教大助理教授前,曾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负责研究工作。

江绍祥为教大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教授、教学科技中心总监。(余俊亮摄)

更改句式文化 两文高达63%相似

记者把纯文字的文章,以中文大学抄袭检测系统“维诚 (VeriGuide)”核查,比对各期刊及网络的资料后,两者相似度高达63%,内文225句句子中有143句有相似之处。

记者再阅读检查两文,发现部份内容明显近似,不少只是句式重组(paraphasing),也有把“one”改成“1”的格式情况。例子如下:

 

期刊内容

学术书内容

例子一

Moreover, a recent study reported that students' high mobile device ownership rate by no means implies that they have a preference for, or support university BYOD strategies.

Moreover, a recent study reported that students’ high mobile device ownership rates by no means imply their preference or support for university BYOD strategies.

例子二

However, Kaptelinin and Nardi (2012) maintain that Gibson's concept of affordances is constrained to hum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cannot go beyond that scope to address the technology affordances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s.

Kaptelinin and Nardi (2012) maintain that Gibson’s theory of affordances is constrained in anim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that cannot go beyond its scope to address the technology affordances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s.

出版社Springer于德国的传讯部回复《香港01》,确认其“研究诚信组”及编辑人员注意到有关文章疑涉重复出版,经深入调查后决定会撤回该章节,重申不容忍自我抄袭(Self-plagiarism is not tolerated at Springer)。

就一稿两投指控,江绍祥承认自己“虾碌、做漏咗”,但否认自我抄袭。(余俊亮摄)

江绍祥承认“虾碌” 拒认自我抄袭

《香港01》就上述发现访问两名学者,江承认自己“虾碌、做漏咗”,但否认自我抄袭:“我们未事先获得期刊同意,(在学术书)刊登部分文字。一收到本书,便收到期刊严肃指控我们涉嫌违反操守。”江说,一般而言,在期刊及学术书上发布同一研究、不同程度的文章做法寻常,但事前须获得出版社发出同意书。他称事前因工作太忙,才未有向期刊申请,又补充明白解释未必能让人信服。

另一联名作者坦言受困扰 当场滴泪

江又多次强调没有自我抄袭,因为两篇文章学术性质不同,不算重复发表:“如果真是自我抄袭,你会千方百计让人觉得是不一样,但我们两文不论标题、摘要都非常相似,令人合理怀疑有抄袭。我哋两位发表论文嘅数量绝对唔需要(一稿两投),无动机去做!”江绍祥补充,指载于期刊文章的详细分析研究结果,是正式学术发表,而书籍章节相对简单,志于广传学术成果,与学校论文产量要求无关。他指事件发生后曾自行以教大的系统检查文章:“两文有58%内容相似,即是42%不一样。”

至于联名撰写文章的宋燕捷,访问期间一直坐于江旁边,偶尔和应。不过至访问末段,被问到自两文出版以来的心情,她直言受事件困扰,忍不住当场滴泪。

教大回复指重视学术诚信,有既定机制处理,又指校方不会评论个别个案。(余俊亮摄)

学者:学界对抄袭零容忍 以忙难开脱

虽然江、宋称此事与学校论文产量要求无关,不过有不愿具名的教大学者指,书籍章节的学术地位虽然不及期刊,但一经刊登,均可提交到校方中央学术资料库“RICH(Research Information Core Hub)”,因此会被视为产量的一种;而江绍祥在教大的学术简介中,亦提及书籍出版的成就。

另有科大教授指,求学问的学者对抄袭应零容忍,一般而言,如果有两篇文章的相似度逾60%属偏高,材料一经发布,之后相关的出版,不论性质、媒介,都应加以引述。这名教授又提到,不少学者需兼顾教学、行政与研究,的确可能“忙到甩辘”而未有先向期刊取得出版授权,但“忙”却不可能是文章高度相似的籍口。

重复出版可被视为自我抄袭

参考涉事期刊出版机构Elsevier的指引,多种学术违规也可被归纳为“重复发布(Duplicate Publication)”(俗称一稿两投),例如学者将同一篇论文在同一时间向多本期刊投稿,或学者在文章被刊出后,再向其他期刊投同一篇论文,当中后者被归类为“自我抄袭”。

教大回复指重视学术诚信,有既定机制处理,而“自我抄袭”属于严重学术指控,需涉及严谨学术论证,否则会对当事人造成不公及伤害,校方不会评论个别个案。